时间: 2025-05-02 12:15: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15:06
唐多令
作者: 陆求可 〔清代〕
衫子杏花红。新梳蝉鬓松。
画栏前几度春风。试望劳劳亭下路,
人不见,草连空。
夜夜梦魂中。渔阳有路通。
到朝来依旧西东。懊恨莫登高阁眺,
常错认,几花骢。
这首词描写了春天的景色与作者的思绪。诗中红色的杏花映衬着春天的气息,而新梳的发髻如同蝉翼般轻松。站在画栏前,春风吹拂,几度感受春天的温暖,试着去望亭子下的道路,却人迹罕见,只有连绵的草地。
在夜里,梦中总是牵挂着那条通往渔阳的路。等到早晨,依旧是东行西往的景象。心中懊恼,无法登上高阁远眺,常常误认那几匹花骢马。
陆求可,清代词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词风细腻而富有情感,对生活的观察入微,常常在作品中流露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此词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期,作者在这一背景下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春天的渴望与对人生的思索。春天是希望与重生的象征,但在美好的景象背后,作者的内心却充满了无奈和懊恼。
《唐多令》是陆求可的一首经典词作,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细腻描绘及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以“衫子杏花红”勾勒出春的生机,红色的杏花象征着青春与希望,而“新梳蝉鬓松”则暗示着一种轻松自然的生活态度。在此背景下,春风的轻拂为词作增添了几分温暖与柔情。
接下来的描写则转向对景致的期待与现实的失落,“试望劳劳亭下路,人不见,草连空”,展现出一种孤寂与无奈。亭下的道路似乎与作者的内心相呼应,虽有美好期待,却终究无法抵达。
梦中的“渔阳有路通”则是对理想与归属的渴望,然而清晨的现实又让人感到失落,依旧是“西东”的日常。最后一句“常错认,几花骢”将这种对生命的迷惘与对美好错失的懊恼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在提醒人们面对生活的种种变幻与不如意。
整首词通过春天的景象和个人的情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展现了生命中的追求与失落,具有深刻的哲思。
词中“衫子杏花红”指的是什么?
“夜夜梦魂中”中的“梦魂”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渔阳”有什么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