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15: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1:15:55
老病六言十首呈竹溪
假合幻躯难靠,夭寿定数孰逃。屈子大招奚益,渊明自挽最高。
这首诗表达了对生命虚幻的思考,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作者认为,假如生命的存在只是一个幻影,那就难以依靠;而在生命的短暂和注定的寿命面前,又有谁能够逃避呢?屈原的壮志豪情又能带来什么益处呢?而陶渊明自我解脱的态度则显得更为高尚。
刘克庄(1187-1269),字仲明,号天隐,南宋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兼具豪放与细腻,深受后人推崇。他的创作多反映个人志向与社会现实,尤其对历史文化有深刻理解。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战乱频繁之际,诗人通过对生命与命运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以“老病”作为主题,开篇即以“假合幻躯”引入,直指生命的虚幻与短暂。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身世的无奈,仿佛人生不过是一个幻影,难以依靠。接着,通过“夭寿定数孰逃”来强调命运的不可逆转,人生的长短乃是天定,个体的挣扎往往显得微不足道。
“屈子大招奚益”一句,提及屈原,既是对其壮志的怀念,也隐含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屈原虽有伟大理想,但最终未能改变命运。而陶渊明则以其“自挽”的姿态,展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选择隐逸以求内心的宁静。这种对比让整首诗在思考生命与理想的同时,也显现出对生活态度的选择。
诗人在字句间流露出无奈与豁达,既有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也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形成了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内涵,使得整首诗具有丰富的哲理与人文关怀。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短暂与命运的无常,表现了作者对生命哲理的深刻思考,强调了在面对无常时应持有的超然态度。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传达了情感,也引发读者对生命与理想的深层思考。
“假合幻躯”中的“幻躯”指什么?
A. 真实的身体
B. 虚幻的存在
C. 健康的生命
屈原在诗中象征什么?
A. 隐居生活
B. 理想与信念
C. 生命的脆弱
陶渊明的态度在诗中被认为是什么?
A. 追求权力
B. 自我解脱
C. 对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