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4:11: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4:11:39
书堂山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子厚文章宗,仲涂岂后身。
不肯作崑体,宁来牧湘滨。
诛茅翠麓颠,日与书卷亲。
划去五季衰,挽回六籍醇。
欧尹相继出,孤唱繇伊人。
风流渭已远,尚喜栋宇新。
千峰高丛丛,一江碧粼粼。
禽鱼暨草树,纖悉几案陈。
涧泉既可汲,山木亦可薪。
熟读壁间藏,痛扫毫端尘。
勗哉山中友,勿压泉石贫。
这首诗赞美了书堂山的清幽环境与读书的乐趣。首句提到子厚(苏洵)和仲涂(苏轼)两位文学宗师,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钦佩。接着,诗人表示他宁愿在山中隐居读书,而不愿追求繁华的都市生活。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他在书香环绕的环境中,努力学习,感受自然的乐趣;他认为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能找到读书和写作的滋养。诗的后半部分则描绘了山水的美丽景象和自然的丰盈,表达了对朋友的勉励,希望他们也能在这清幽之地不被世俗的贫瘠所压迫。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子美,号天香,宋代诗人、词人,崇尚自然,作品多反映山水田园的宁静与和谐。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诗人归隐书堂山时,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读书时光的珍惜。
《书堂山》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山水美景与读书生活,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知识的热爱。开篇便以苏洵与苏轼为引,点明了文学的传承与影响。接着,诗人以“宁来牧湘滨”的态度,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强调了个人选择的重要性。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诗人用“千峰高丛丛,一江碧粼粼”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令人心旷神怡。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内心的思考与追求,诗人熟读书卷,努力扫去书法中的尘埃,显示出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的执着。同时,诗中还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鼓励他们珍惜自然与知识的结合。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贯穿全诗,使整首诗既有风景的美丽,又有思想的深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日与书卷亲”)、拟人(如“风流渭已远”)、对仗(如“千峰高丛丛,一江碧粼粼”)等修辞手法,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强调了隐逸生活的美好,表现了诗人对读书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同时也勉励朋友们珍惜环境与知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子厚”指的是哪位文学家?
诗人选择在山中隐居是为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