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14: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14:15
九月三日喜雨盖不雨四十日矣
杨万里 〔宋代〕
玉帝愁闻旱,雷公怒见须。
搜龙无亸处,倒海不遗馀。
稻里云初活,荞梢雪再铺。
老农啼又笑,欲去且安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久旱之后的喜雨的欢欣,开头提到玉帝(天帝)因听闻到旱情而愁苦,雷公(掌管雷电的神)因见到干旱而愤怒。接着描述了气象变化的严重,搜索龙神(代表雨水)的踪迹无处可寻,海洋也没有雨水的余地。最后提到稻谷因云的出现而开始复苏,荞麦的新芽上又覆盖了一层白雪。老农在经历了干旱与雨水的交替后,既感到忧虑又感到欣慰,想要安居乐业。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常以细腻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农耕社会,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诗人通过描写干旱与降雨的对比,表现了农民对雨水的渴望与喜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农耕文化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敏感。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久旱之后的喜雨,展示了农民从绝望到希望的心路历程。开头的“玉帝愁闻旱,雷公怒见须”引入了天界的神明,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生存之间的紧密联系。接下来的“搜龙无亸处,倒海不遗馀”则形象地表达了大自然的干旱现象,强化了人们对雨水的渴望。
而“稻里云初活,荞梢雪再铺”则显示了雨水滋润大地后,植物复苏的景象,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的重燃。最后一句“老农啼又笑,欲去且安居”则充分体现了农民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旱灾的忧虑,又有雨水带来的安慰与期望,展现了生活的无常和希望的永恒。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透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自然和人类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恩,描绘了人们在自然变化面前的无奈与希望,传达了生命的坚韧与希望的光芒。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玉帝”是谁?
“老农啼又笑”中“啼”的意思是?
这首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九月三日喜雨》与杜甫的《春望》均描写了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但杨万里更侧重于对雨水的期待与喜悦,而杜甫则更多体现出战争带来的悲凉与对国家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欢快而轻松,后者沉重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