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36: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36:43
过大信口忆西归录载大江渺渺忽二石山如钛猊
作者:李流谦
两山如伏猊,波面忽引首。
江形若瓢然,此山乃其口。
往读西归志,一一未深剖。
及兹亲见之,语巧极雕偻。
妙哉写物功,万像不藏覆。
当时偶然书,信在三纪后。
临流重吁叹,有涕泫襟袖。
君看连城璞,岂但今不售。
两座山就像伏着的狮子,波浪的表面忽然抬起了头。
江水的形状像个瓢,这座山就像是瓢的口。
过去读《西归志》,一一没有深刻剖析。
而今亲眼见到,语言的技巧真是极为精妙。
啊,真是写物的功夫,万象都不藏匿。
当时偶然写下,信在三纪之后。
临近江边我重重叹息,泪水湿透了衣袖。
你看那连城璞,岂止是如今不被出售。
李流谦,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
此诗作于李流谦游历大江时,受自然景观的启发。诗中对江水与山的描写不仅反映了作者的观察能力,也体现了他对文学与自然交融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大江及其山景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与思考。开篇以“两山如伏猊”形象地描绘了山的姿态,生动而具体。接着,诗人运用比喻,将江水比作瓢,进一步强化了自然的形象。诗人在回顾《西归志》时,虽然曾有过阅读,但未能深入理解,这反映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的重新体验与反思。
随着亲眼见到这些景物,诗人表达了对写作技巧的赞叹,这种“妙哉写物功”的感慨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诗的最后几句,情感愈加浓烈,诗人因景生情,感叹连城璞的珍贵,暗示着真正的美与价值常常被忽视。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生活、文化和艺术的深思。
整首诗通过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表达了诗人对景物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慨,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价值的重新评估。
“两山如伏猊”中的“伏猊”指的是:
A. 躺着的老虎
B. 躺着的狮子
C. 躺着的熊
D. 躺着的龙
诗中提到的“江形若瓢然”中“瓢”是指:
A. 一种鱼
B. 一种盛水的器具
C. 一种植物
D. 一种建筑
诗人对《西归志》的态度是:
A. 完全赞同
B. 不屑一顾
C. 曾读但未深刻理解
D. 认为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