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0:28: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0:28:28
满江红·齐山绣春台
作者: 吴潜 〔宋代〕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
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
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
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
山之下,江流永。
江之外,淮山暝。
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
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
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
十二年前,我曾登上绣春台的顶端。
如今双脚健全,走路不必依靠拐杖,穿越岩石和山岭。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消除了狂妄的习气,重返此地,风景依旧如昔。
我想,牧之(指王牧之)千年来的神游思想,依然在这空山之中回荡。
山脚下,江水长流不息。
江的那边,淮山在黄昏中黯淡。
我望着中原的方向,那里仍有虎狼般的威胁。
勾践的规模并非微不足道,石苻的事业也只是瞬息之间。
我问古今宇宙究竟如何,似乎没有人能够省悟。
作者介绍:吴潜,宋代诗人,生于南宋,字子诚,号白石。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山水田园诗,常以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作者中年,经过岁月洗礼,回首往昔,感慨时光流逝,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典故,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局的感慨。
《满江红·齐山绣春台》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绣春台的回忆,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开篇以“十二年前”引入,展现了时间的流逝,诗人曾经在此地的年轻气盛,如今已渐渐老去,狂气也随之消散。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观,不仅是对美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的中间部分提到“空山冷”,描绘了山的宁静与孤寂,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沉重与惆怅。江流和淮山的描写,象征着历史的连续与人事的变迁,诗人试图在这片历史的长河中寻找自我与宇宙的意义。
最后几句,诗人通过历史典故,强调了个人与历史的关系,质疑古今的存在与意义,表达了对人的思考与对宇宙的疑问。整首诗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读者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如“山之下,江流永”与“江之外,淮山暝”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意蕴。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绣春台”象征什么?
A. 青春与美好
B. 战争与动乱
C. 财富与权力
D. 亲情与友情
诗人回忆起往昔,主要是在表达什么情感?
A. 忧伤与无奈
B. 欢乐与庆祝
C. 愤怒与反抗
D. 安静与释然
诗中“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对历史的怀念
B. 对未来的希望
C. 对人生的迷茫与无奈
D. 对亲朋好友的思念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深入理解《满江红·齐山绣春台》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