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38: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38:20
《寄丁中允》
人生九州闲,泛泛水中木。
漂浮随风波,邂逅得相触。
始我与夫子,得官同一州。
相逢皆偶然,情义乃绸缪。
我于人事疏,而子久矣修。
磨砻以成我,德大不可酬。
乖离今六年,念子未尝休。
岂不道相逢,但得顷刻留。
欢喜不满颜,长年抱离忧。
古人有所思,千里驾车牛。
如何咫尺间,而不与予游。
顾惜五斗米,无辜自拘囚。
念彼磊落者,心颜两惭羞。
剡山碧榛榛,剡水日夜流。
山行苦无巇,水浅亦可舟。
使君子所善,来檄自可求。
何时子来意,待子南山头。
人生在九州广阔的天地之间,就像水中漂浮的木头。随风波漂浮,偶然相遇。最初我和您在同一州任官,彼此相遇都是偶然,情谊却是深厚的。我对人事比较疏远,而您却早已修身齐家。经过磨练我才有所成就,而您的德行高尚,无法报答。我们已经分离六年,想念您从未间断。难道不只是相遇,而是希望能留住片刻的情谊?内心虽是欢喜,却始终有离别的忧愁。古人有远大的理想,千里之外驾车而行。为什么在咫尺之间,却无法与我相交游玩?我顾惜那五斗米,因而自我拘束。想到那些志向远大的人,心中感到羞愧。剡山青翠,剡水日夜流淌。山行艰难而无路,水浅也可乘舟。希望君子所善之人,来信自可求得。您何时能来,我在南山等候。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变法”,推动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提倡实用主义和理性思维。
这首诗是在王安石与友人丁中允分离多年后写成,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诗中反映了王安石在政治生涯中的孤独和对理想的追求。
《寄丁中允》是王安石以其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而创作的一首诗。诗中通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开篇以“人生九州闲,泛泛水中木”引入,展示了人生的漂泊与无常,紧接着描述与丁中允的相识和相交,强调缘分的偶然与情谊的珍贵。
诗中提到“磨砻以成我,德大不可酬”,反映了王安石对自身修养的追求以及对友人德行的敬仰。这种自我反思与对友人的赞美,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友人未能相见的遗憾,尽管两人地理上近在咫尺,却因为生活的琐碎而难以相聚,展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友谊的渴望。
最后,诗人以剡山剡水为背景,描绘了自然的美景,寄托了对友人归来的期盼,整体情感在欢喜与忧愁之间交织,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思考与细腻的情感。整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其间的情感波动和哲思使其成为经典之作。
(以下省略逐句解析,具体分析可以继续深入)
整首诗通过对友谊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理想与情谊的渴望,体现了王安石对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的深刻理解。
诗中提到的“九州”指代什么?
A. 中国
B. 日本
C. 其他国家
答案:A
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持续了多少年?
A. 三年
B. 六年
C. 九年
答案:B
诗中“磨砻以成我”表达了什么?
A. 友谊的珍贵
B. 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C. 生活的无常
答案:B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寄丁中允》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