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42: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42:45
仓颉造书,不诘自明。
於乎多言,只误後生。
仓颉创造了文字,这本身就非常显而易见。
唉,过多的言语,只会误导后来的年轻人。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著名的改革家。他的诗歌以清新、简练著称,常常反映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王安石任职期间,社会变革与教育传承的背景下,表达了对文字与知识传播的思考,强调简明扼要的重要性。
《仓颉》通过对仓颉的赞美,反映了文字的重要性和知识的传承。诗的前半部分提到仓颉创造文字的过程,强调了文字作为一种符号的自然性和自明性,颇具哲理性。后半部分则转向对言语的批判,指出过多的言辞可能会导致误解和混乱,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影响。这种对简洁与明晰的追求,体现了王安石对知识传播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他在政治与文化上的理想。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厚,既有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也有对现实教育的警示,展示了王安石作为一个诗人的智慧与深刻的社会责任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旨在强调文字的创造和使用应当简洁明了,过多的言辞反而会对后代产生负面影响,体现了王安石对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深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仓颉是谁?
a) 一位诗人
b) 文字创造者
c) 政治家
“不诘自明”的意思是?
a) 需要详细解释
b) 自然明白
c) 显得复杂
诗中提到的“多言”主要是批评什么?
a) 文字太少
b) 过多的言辞
c) 教育体制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