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21: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21:49
自净土寺步至功臣寺
作者:苏轼
落日岸葛巾,晚风吹羽扇。
松间野步稳,竹外飞桥转。
神功凿横岭,岩石得巨片。
直渡千人沟,下有微流泫。
冈峦蔚回合,金碧烂明绚。
缅怀异姓王,负担此乡县。
长逢胯下辱,屡乞桑间饭。
谁谓山石顽,识此希世彦。
凛然英气逼,屹起犹耸战。
他年万骑归,父老恣欢宴。
锦绣被原野,金珠散贫贱。
窦融既入朝,吴芮空记面。
荣华坐销歇,阅世如邮传。
惟有长明灯,依然照深殿。
落日的余晖映照在岸边,微风吹动着我的羽扇。
在松树间走路很稳,竹外的桥在转弯。
神功开凿了横岭,岩石形成了巨大的块面。
我直接渡过千人沟,下面有细流潺潺。
山冈层叠交错,金光闪烁,色彩绚烂。
我缅怀那位异姓的王,曾经承担这乡的治理。
我常常遭受侮辱,屡次乞求桑间的食物。
谁说山石顽固,能识得这位稀世的英才。
他的英气凛然逼人,屹立如同在战斗。
将来有一天万骑归来,乡亲们将尽情欢宴。
锦绣覆盖原野,金珠散落在贫贱之地。
窦融已经入朝,吴芮却空留下面容。
荣华富贵最终消失,人生如同邮传般短暂。
唯有那盏长明灯,依旧照耀着深邃的殿堂。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故地和历史人物的怀念,同时也表现出对自身遭遇的思考与感慨。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历史的缅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苏轼的《自净土寺步至功臣寺》是一首描写行旅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落日岸葛巾,晚风吹羽扇”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令人联想到诗人在自然中徜徉的闲适。接着,诗人通过“松间野步稳,竹外飞桥转”展示了他在山林间行走的自如与惬意,显示出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开始转向历史的回顾与个人的感慨。“缅怀异姓王,负担此乡县”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并反映出他对故乡的深厚情感。而“长逢胯下辱,屡乞桑间饭”则透露出诗人曾经的屈辱与艰辛,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到他在风光与困境之间的挣扎。
最后,诗人在“惟有长明灯,依然照深殿”中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坚持,这盏长明灯象征着不灭的信念,也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透彻理解与豁达态度。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既有自然的美丽,也有历史的厚重,展现了苏轼丰富的情感世界与深邃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写自然风光与历史人物,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与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苏轼豁达的胸怀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葛巾”是什么?
诗人用“长明灯”象征什么?
“荣华坐销歇”的意思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这些书籍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苏轼及其诗词的艺术价值与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