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08: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08:15
正月十八夜
作者: 晏殊 〔宋代〕
槿户茅斋雅自便,京华风味入新年。
楼台冷落收灯夜,门巷萧条扫雪天。
疾酒不闻花外漏,放朝仍得日高眠。
何妨静习间中趣,欲问林僧结净缘。
这首诗描绘了正月十八夜的宁静与雅致,诗人独自在简朴的茅草屋中,享受着京城的新年气息。楼台显得冷清,夜晚的灯火逐渐熄灭,门前的街道因大雪而显得冷清萧条。醉酒后的诗人不愿意听到花外的喧嚣,早晨依旧可以安然入睡。对于这种宁静的生活状态,他觉得很满足,想要了解林中的僧人是否也有这样的纯净缘分。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林僧结净缘”可见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追求内心的宁静,体现了宋代士人对清净生活的追求。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号小山,宋代著名词人、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词风典雅,善于表达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观,代表作有《破幽梦》、《浣溪沙》等。
这首诗写于正月,正值新年,表现了诗人在繁华的京城中追求内心宁静的心态,反映了当时士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正月十八夜》是一首极具禅意的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茅斋中的宁静生活,表达了对都市喧嚣的厌倦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以“槿户茅斋雅自便”入手,给人一种极为舒适的感觉,展示了诗人独处时的优雅与自在。接着“京华风味入新年”,则将时令与环境结合,营造出一幅新年景象,既有传统文化的味道,又充满生活气息。
“楼台冷落收灯夜,门巷萧条扫雪天”两句,描绘了冬日夜晚的冷清,诗人通过对比,突显了冬夜的寂静与生活的空灵。接下来的“疾酒不闻花外漏”,则表现了诗人对饮酒后沉浸于自我世界的满足,而“放朝仍得日高眠”则反映了他对时间的无所谓,享受生活的从容。
最后两句“何妨静习间中趣,欲问林僧结净缘”,将诗的主题引向一种哲理思考,通过与隐士的对比,表达出内心对宁静与清净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追求,给人以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繁华都市的厌倦与对简单宁静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士人的闲适与淡泊情怀。
诗中的“槿户”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门
C. 一种酒
诗人对待新年的态度是:
A. 热闹
B. 无所谓
C. 期待
诗中提到的“林僧”象征着:
A. 繁华
B. 清净
C. 喧嚣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