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42: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2:06
又和游吴氏园二首
司马光
名园易主似行邮,美竹高松景自幽。
谁信本来天地物,长为己有固无由。
这座名园的主人更替,就像过客一样匆忙;
高耸的竹子和松树,景色显得格外幽静。
谁能相信这本来是天地间的万物,
却能长久地归属于某个人,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该诗提到的“天地物”,强调自然的无主性,表达了一种对物质拥有的思考和否定。古人常有“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天地万物并不属于个人,借此反映了对名园主人更替的无奈。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编纂《资治通鉴》而著称,主张历史的教训对治国理政的重要性。司马光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写景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游吴氏园时,园中美景引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物主易变的感慨。正值社会变革时期,诗人面临着政治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思考,借园中景象抒发其对世事的哲理反思。
这首诗通过名园的景象引发对人生和物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物质拥有的哲学反思。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园中美丽的竹子和松树,营造了一种幽静而深远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然而,随即转入对“易主”的感慨,揭示了名园的所有权并不稳定,暗含对社会变迁的无奈与反思。
诗中“谁信本来天地物,长为己有固无由”一句,表达了对天地万物归属的思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万物并不属于任何个人,试图将其占为己有是无情的妄想。通过这种对比,诗人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无知与贪婪,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
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静谧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世无常的哲思,体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刻的社会观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物质拥有的虚幻与自然的真实,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们,尽管美好事物令人向往,但真正的归属感并不在于占有,而在于对自然和生命本质的理解与尊重。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易主”指的是什么?
A. 风景变换
B. 主人更替
C. 天地万物
答案:B
诗中提到的“美竹高松”主要表现了什么?
A. 自然的丑陋
B. 自然的美丽与幽静
C. 人的贪婪
答案:B
诗人对“天地物”的看法是:
A. 应该归个人所有
B. 本身无主,不能长久拥有
C. 是人类的财富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虽然主题不同,但都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感受与哲理思考。杜甫的诗歌更多聚焦于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而司马光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