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34: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3:34:19
月华清 湖口阻风雨,闻江声有作
散雨围舟,流云过树,客程犹滞江曲。
轻薄东风,折了数层帆幅。
记去时霜柳深黄,恁此际,露条凄绿。
萦目,又天低送暝,乱峰眉蹙。
长憾哀丝豪竹,陶写到中年,春梦难续。
未是秋来,偏恁夜声重复。
乍疑作水浸红楼,奈不似帘敲碧玉。
愁独,问荒洲燕子,那边投宿?
在湖口,风雨阻挡了行舟,我听见江水的声音作响。
细雨环绕着小舟,流云在树梢飘过,旅途仍然滞留在江曲中。
轻薄的东风,吹得几层帆布都折了。
我记得出发时霜冻的柳树是深黄的,而此刻露水湿润的枝条显得凄绿。
眼前的景象,又是天色低沉,夜幕降临,山峰似乎也在愁眉苦脸。
长久以来,心中对那哀伤的丝竹音色感到遗憾,陶渊明的诗句写到中年后,春梦似乎难以续写。
虽然还未至秋天,夜晚的声音却已重复。
我疑惑这水面像浸泡着红楼,但又不像帘子轻敲碧玉般清脆。
独自愁苦,我向荒洲的燕子询问,你们准备在哪儿栖息?
作者介绍: 周祖同,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和抒情诗,其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旅途中,描绘了在风雨中独舟的感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观察与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个人情感的关注。
《月华清》是一首以旅途为背景的抒情诗,周祖同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心中的孤独与愁苦。诗中通过雨、风、云、柳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开篇的“湖口阻风雨,闻江声有作”便将读者带入一个被风雨围绕的环境,随之而来的细雨和流云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孤寂的感受。
诗中“轻薄东风,折了数层帆幅”,不仅描绘了风的柔弱,折射出诗人对命运无常的感慨。接下来的“记去时霜柳深黄,恁此际,露条凄绿”,则引发了对时间流逝的思索,霜黄的柳树与此时的凄绿形成鲜明对比,使人感受到时光的变迁与生命的脆弱。
“长憾哀丝豪竹,陶写到中年,春梦难续”,情感进一步深化,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梦境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无奈。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丰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对人生的感伤,真正体现了古代诗人“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逐句解析:
湖口阻风雨,闻江声有作: 在湖口,风雨阻挡了行舟,我听见江水的声音作响。
散雨围舟,流云过树,客程犹滞江曲: 细雨环绕着小舟,流云在树梢飘过,旅途仍然滞留在江曲中。
轻薄东风,折了数层帆幅: 轻薄的东风,吹得几层帆布都折了。
记去时霜柳深黄,恁此际,露条凄绿: 我记得出发时霜冻的柳树是深黄的,而此刻露水湿润的枝条显得凄绿。
萦目,又天低送暝,乱峰眉蹙: 眼前的景象,又是天色低沉,夜幕降临,山峰似乎也在愁眉苦脸。
长憾哀丝豪竹,陶写到中年,春梦难续: 长久以来,心中对那哀伤的丝竹音色感到遗憾,陶渊明的诗句写到中年后,春梦似乎难以续写。
未是秋来,偏恁夜声重复: 虽然还未至秋天,夜晚的声音却已重复。
乍疑作水浸红楼,奈不似帘敲碧玉: 我疑惑这水面像浸泡着红楼,但又不像帘子轻敲碧玉般清脆。
愁独,问荒洲燕子,那边投宿?: 独自愁苦,我向荒洲的燕子询问,你们准备在哪儿栖息?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展现了清代文人特有的忧伤与哲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轻薄东风”主要描绘了什么?
诗人通过何种意象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愁独,问荒洲燕子”中诗人问燕子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提供了关于《月华清》的全面解读,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