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论语·子贡问君子章》

时间: 2025-04-26 02:56:31

诗句

出话谁能敢不仁,未行未足信於人。

欲求内外皆无间,兑口终须后艮身。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56:31

原文展示:

出话谁能敢不仁,未行未足信於人。欲求内外皆无间,兑口终须后艮身。

白话文翻译:

出言谁能敢不仁,未行未能信于人。想要内外皆无隔阂,言辞终须在行为之后。

注释:

  • 出话:说话,言辞。
  • :仁德,指对人有爱心和宽厚的态度。
  • 未行未足信:未曾实践,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
  • 欲求:想要,渴望。
  • 内外皆无间:内心和外在表述之间没有隔阂。
  • 兑口:言辞,所说的话。
  • 艮身:行为,行动。

典故解析:

本诗借用《论语》中关于君子行为的讨论,强调君子的言行一致,以及诚信的重要性。孔子提倡的仁德思想在整首诗中贯穿始终,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普,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擅长诗词,尤其以文采和哲理见长。他的作品多受儒家思想影响,关注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思想变革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探讨了君子应有的品德与行为规范,意在强调内心修养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

诗歌鉴赏:

《论语·子贡问君子章》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首句“出话谁能敢不仁”,引发读者思考言辞的得体与仁德的重要性。接下来的“未行未足信於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指出单凭口头之言无法获得他人的信任。诗中“欲求内外皆无间”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强调内心与外在之间的和谐与统一。最后一句“兑口终须后艮身”则是对言行一致的总结,告诫人们在交流中应当注意言辞的分量,先行后言,强化了行为的优先性。整首诗在形式上虽简约,但蕴含的哲理却丰富而深远,展现了儒家思想对人际关系、社会道德的关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出话谁能敢不仁:说话的人是否能做到仁爱,质疑言语的道德性。
    2. 未行未足信於人:如果没有实际行动,就无法让他人信任。
    3. 欲求内外皆无间:想要内心与外在没有隔阂。
    4. 兑口终须后艮身:言辞必须在行为之后才能得到认可。
  •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如“出话”与“未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同时,诗中多次使用的“仁”与“信”两字,反映出诗人对道德标准的重视。

  •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提倡君子应具备仁德与诚信的品质,突显了儒家思想中内外统一的哲学观念。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对他人的关爱与宽容。
  • :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 内外:象征心灵与外在言行的统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以下哪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A. 出话谁能敢不仁
    B. 未行未足信於人
    C. 欲求内外皆无间
    D. 兑口终须后艮身

  2. 诗中提到的“仁”指的是什么?
    A. 智慧
    B. 仁爱
    C. 勇气
    D. 忍耐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论语》
  • 《大学》
  • 《中庸》

诗词对比: 可与王阳明的《传习录》进行比较,王阳明也强调“知行合一”,与陈普的观点相呼应,均认为道德的实践比单纯的理论更为重要。

参考资料:

  • 《论语》原文及其注释
  • 《宋诗选》中的相关评论
  • 关于儒家思想的文献与研究资料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张南史(效何记室体) 送元晟归潜山所居(一作送王山人归别业) 送归中丞使新罗 台头寺愿上人院古松…与赵八员外、裴十补阙同赋之 寄振上人无碍寺所居 送唐别驾赴郢州 故齐王赠承天皇帝挽歌 送安律师 酬张二仲彝 横吹曲辞。出塞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尊价 汤寒 乛字旁的字 骄奢淫佚 包含好的成语 寸字旁的字 骨字旁的字 非亲非故 鬯字旁的字 臼字旁的字 包含侏的词语有哪些 亲者痛,仇者快 根连株逮 兦命 一差半错 泰而不骄 南州冠冕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