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咏筝诗》

时间: 2025-04-26 03:14:03

诗句

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

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

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14:03

原文展示:

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
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
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秦筝发出绝妙的乐曲,像玉柱一样高亢清晰。琴弦高高拉紧,声音随着巧妙的指法不断延续。人们只听到那动人的音律在梁间回响,却不知道演奏者的容颜如玉般美丽。

注释:

  • 秦筝:古代一种弹拨乐器,音色清脆悦耳。
  • 绝调:形容音乐的高超和独特。
  • 玉柱:比喻清晰而高亢的声音,玉象征美丽和珍贵。
  • 高张断:指琴弦拉得很紧,发出清脆的声音。
  • 妙指:形容演奏者技艺高超的手指。
  • 音绕梁:形容音乐的余音缭绕,回荡在房间里。
  • 颜如玉:比喻人的容貌美丽,如同美玉一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约(441年-513年),字允恭,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五言诗,风格典雅,常以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

《咏筝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但文人雅士仍然重视艺术和文化的追求。沈约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音乐演奏者的赞美。

诗歌鉴赏:

《咏筝诗》是一首充满音乐美感的诗作,沈约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秦筝的绝妙音色和演奏者的优雅气质。诗的开头以“秦筝吐绝调”引入,立刻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传达出音乐的高超与美妙。接着通过“玉柱扬清曲”进一步提升了音乐的清晰度和高亢感。诗中的意象丰富,既有乐器的声音,也有演奏者的容颜,这种对比使得诗的情感更加深刻。通过“徒闻音绕梁”,诗人让我们感受到音乐的感染力,虽然我们听到的只是音响,却无法看到演奏者的美丽,这种对比引发人们对艺术与美的思考。整首诗在音韵上也极具和谐美感,体现了沈约高超的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秦筝吐绝调:秦筝发出绝妙的音乐,表明音乐的高超。
  2. 玉柱扬清曲:比喻音乐如同玉柱般清晰而高亢,强调音色的美丽。
  3. 弦依高张断:琴弦拉得紧绷,暗示演奏的技巧。
  4. 声随妙指续:声音随着演奏者巧妙的手指持续不断,展现音乐的流畅性。
  5. 徒闻音绕梁:只听到音乐在屋梁间回响,表现音乐的悠扬。
  6. 宁知颜如玉:却不知道演奏者的容颜如玉般美丽,增加了诗的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柱”比喻音乐的清晰。
  • 对仗:如“绝调”“清曲”,形成对称美。
  • 拟人:将音声拟人化,表现出音律的灵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探讨了音乐的美与演奏者的隐喻,表达了对艺术的赞美和对演奏者的敬仰,同时也引发了对美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秦筝:象征中国古代音乐文化。
  • 绝调:代表高超的艺术造诣。
  • :象征美丽和珍贵,是对演奏者的赞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秦筝吐绝调”中的“绝调”指什么? A. 绝妙的乐曲
    B. 绝对的调子
    C. 绝佳的音色
    D. 绝世的技巧

  2. 诗中提到的“颜如玉”是形容什么?
    A. 只听到音乐
    B. 演奏者的容貌
    C. 乐器的美丽
    D. 声音的清晰

答案:1.A 2.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沈约与李白在音乐主题上的诗作都显示了对美的追求,但沈约更注重描绘乐器与声音的细腻,而李白则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了音乐与人生的关系。这种对比展现了不同诗人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方式。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选》
  • 《中华诗词大辞典》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生查子 离亭宴(公择别吴兴·般涉调) 木兰花(送张中行·般涉调) 定风波令 河满子(陪杭守泛湖夜归) 师师令(中吕宫) 宴春台慢(仙吕宫) 于飞乐令(高平调) 夜厌厌(小石调) 蝶恋花(林钟商)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头重脚轻根底浅 意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遵而不失 鼓字旁的字 牛字旁的字 肉里刺 苕亭 悛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橡胶草 邑字旁的字 此时无声胜有声 匸字旁的字 心字底的字 密密麻麻 干端坤倪 看取 末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