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18: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3:18:21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晋献公准备杀掉他的世子申生,公子重耳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志向告诉父皇呢?”世子答道:“不可。君主身边的骊姬,是我伤害公心的原因。”重耳又问:“那么你为什么不采取行动呢?”世子说:“不可。君主会认为我想要弑君,天下哪有无父的国家呢?我怎么能这样做,让人们说我有罪呢?”申生对自己的死不敢抱有侥幸。尽管如此,我的君主年老,您年轻,国家多灾多难。如果伯氏不出而图谋我君,若伯氏愿意出手相助,我申生将会因此而死。再拜稽首,最终死去。因此被称为恭世子。
作者介绍:该诗的作者为佚名,时代为先秦,具体生平无考。此类诗歌通常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人性深处的矛盾。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的是晋国宫廷内的权力斗争,通过申生与重耳的对话,展现了对忠诚与背叛、权力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其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暴露了王权与亲情之间的冲突。
这首诗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复杂的人性和政治斗争。世子申生内心的挣扎和重耳的劝说,交织出一幅悲剧性的画面。申生作为世子,面对父亲的威胁,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悲凉。他明白自己的处境,深知骊姬的存在使得父亲对他心生不满,但他选择了沉默与忍耐,表现出对父权的无奈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重耳的劝解则显示了他对兄弟情谊的维护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反映出当时晋国政治的复杂与动荡。
诗中通过申生的内心独白,揭示了他对死亡的恐惧与对忠诚的坚持,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悲壮感。整首诗在简练的对话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让人反思权力与道德的关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探讨了权力、忠诚与亲情之间的矛盾,展现了在权力斗争中,个人命运的悲剧性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晋献公准备杀掉谁?
A. 重耳
B. 申生
C. 伯氏
申生为何不愿意向父皇表明自己的志向?
A. 怕被杀
B. 不想争权
C. 认为父皇会误解
诗中提到的骊姬象征什么?
A. 亲情
B. 权力与诱惑
C. 友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