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0:23: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0:23:10
秋夜论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在秋夜谈论秋天的士人,首先听到水面上传来的笛声。
半空中的凉爽月光下,一个人持酒吹笛,令人心醉。
笛声如同绕过碧云而来,香气从水中嫩藕深处飘散。
在清露弥漫的夜晚相逢,流动的月影浸湿了衣襟。
本诗中涉及的“秋”、“月”、“笛”等意象常见于古代诗歌中,体现了孤独与清幽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秋夜的美景,表达了对士人清雅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子才,晚号洧舟。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擅长诗词、散文,提倡诗歌的个性化和自由化。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追求“诗中有画”的境界。
此诗创作于秋夜,袁枚在借园中遇到主人闲坐月下吹笛,因而生发的诗情。背景中流露出作者对清雅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情谊的珍视。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是一首富有秋夜情趣的诗作,袁枚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秋夜场景。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秋夜的氛围,首先提到“秋士”,引出主题,随后“水上音”则是笛声的引入,给整首诗增添了音乐的韵味。接下来“凉月色”与“酒人心”的结合,将月光下的独醉情景生动展现,仿佛可以感受到那种醉意朦胧。
诗中“响遏碧云近”的意象,既表现了笛声的悠扬,又仿佛让人感受到离碧云的距离,增强了诗歌的空间感。此外,“香传红藕深”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水中莲藕的香气,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最后两句“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则将相逢的意境与夜露的清新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清幽的友谊氛围。
整首诗通过音乐、自然、友谊三者的结合,展现了袁枚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深情,令人回味无穷。
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夜美景的赞美,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朋友间深厚情谊的珍视,展现了士人生活的清雅与闲适。
诗中提到的“秋士”指的是:
A. 农民
B. 士人
C. 商人
诗中的“清露”意指:
A. 雨水
B. 晨露
C. 露珠
诗中笛声的描述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