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14:56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
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
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
先王岂有赖焉?
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
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
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
’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
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
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
何政令之为也?
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14:56
襄王不许请隧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晋文公已经在郏地确立了襄王的地位,襄王因而请求分地给他。襄王拒绝了他,表示昔日我先王统治天下时,是划定了千里土地作为封地,以供奉上天和山川百神的祭祀,同时也为百姓提供生活所需,准备应对可能的灾害。余下的土地则是均分给公侯伯子男,使各自能够安居乐业,顺应天地的法则,避免灾祸的降临。先王又岂是依赖这些土地呢?内官只有九个,外官不过九品,足以满足神明的需要,岂敢放纵耳目心腹来扰乱国家的根本?这不过是生与死的服物、采章,用以治理百姓,轻重分明,王与我何有不同?如今周室降下灾害,我一人守着我的府邸,又没有对我的叔父尽心尽力,怎么敢以先王的重大恩德来奖励个人的私德?叔父本应受到尊重,而不是嫉妒我一个人,我又怎么敢有私心呢?古人有言:“改玉改行”,叔父如果能发扬光大德行,改变姓氏和物质,以开创天下,自然会显得庸常,而不是缩小物质以安抚百姓。我一人流落在外,何以言辞呢?如果仍是姬姓,还将被列为公侯,以恢复先王的职务,重大事务未必可以改变。叔父如果德行光明,物质自然会丰盈,我又怎敢以私人的劳作去改变先王的法则,来愧对天下,先王与百姓又何以为政呢?若不是这样,叔父有土地而请求分配,我又怎能知道呢?文公因此不敢请求,接受了土地便返回了。
作者介绍:该诗的作者为佚名,属于先秦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及社会状况。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晋国时期,反映了诸侯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君臣关系,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土地分配的深思与反思。
《襄王不许请隧》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复杂的政治场景。襄王拒绝了晋文公的请求,反映出他对于权力与土地的独立思考。在这首诗中,襄王代表了对先王遗志的坚守,他认为土地的分配不能仅仅出于个人的欲望,而应该考虑到国家的整体利益以及百姓的安宁。他的拒绝不仅是对个人利益的放弃,更是一种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对权力滥用的警惕。诗中反复提及的“先王”“德行”等词语,体现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责任感。襄王的态度不仅展示了个人的高尚品德,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政治伦理的重视。这首诗在语言上虽显得复杂,但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远的思想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权力与土地的深思,强调了国家利益和百姓安宁的重要性,表现出一种高尚的政治伦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襄王为何拒绝了晋文公的请求?
诗中提到的“九御”和“九品”指的是什么?
“改玉改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