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2: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2:41
彩云归 九日城东亭登高
作者:郑文焯 〔清代〕
危亭锁翠倚崇冈。
带虚岚故国斜阳。
看冷枫暮色馀霞散,
波路迥暝入秋乡。
更堪催小城寒信,
到西风雁行。
向此念旧游天远,
立尽昏黄。茫茫。
登临百感,镇销凝海涨尘荒。
昨宵酒醒,何处残笛,
又绕空梁。
甚百年悲秋未了,
只恁风物凄凉。
伤心是簪到黄花,
绿鬓先霜。
在高耸的亭阁中,锁住了翠绿的山景,亭子依靠在崇高的山冈上。
带着薄雾的夕阳,映照着故乡的斜阳。
看那冷枫在傍晚的色彩中,余辉散落,
波光荡漾,渐渐昏暗,仿佛进入了秋天的乡村。
更让人感慨的是,小城的寒信,
随西风飞去,雁群行列。
在这里怀念旧游,天涯已远,
站在这昏黄的时光里,眼前茫茫。
登高望远,百感交集,恍若无边的海潮,淹没了尘世的荒凉。
昨夜酒醒,不知残笛在哪个角落,
又在空荡的梁上回响。
即使百年悲秋未曾结束,
眼前的景物依旧凄凉。
最让人伤心的,是那黄花簪上,
已经有了白霜的绿鬓。
此诗中提到的“九日”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古人认为这是登高避灾的好日子,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诗人在重阳节时登高,表达了对故乡和往昔的深情怀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节日的重视和对亲情、友情的珍视。
作者介绍
郑文焯,清代诗人,字子超,号惺庵,浙江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写山水景物,情感细腻,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重阳节,正值秋季,诗人登高所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若干感慨的哲思。其时社会动荡,诗人也许借景抒情,反映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彩云归 九日城东亭登高》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诗人在重阳节登高,赋予了诗歌深厚的情感与哲理。全诗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冷枫、夕阳、波路,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在这幅画中,诗人不仅观察到自然的变化,更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孤独。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对仗,如“危亭锁翠”与“带虚岚”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象征高耸的理想,后者则反映出诗人心中的迷茫。尤其在描写“昨宵酒醒”的情景时,突显了诗人的无奈和对过往的追忆。
情感上,诗人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往昔的怀念,尤其是“伤心是簪到黄花,绿鬓先霜”,通过黄花与绿鬓的对比,揭示了岁月无情、人生短暂的哲理。整首诗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秋天面临的孤独与伤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思念。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昔的怀念,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悲凉。
诗词测试
此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郑文焯
C. 杜甫
“危亭锁翠”中的“翠”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理想
B. 翠绿的山树
C. 夕阳的光辉
诗中提到的“九日”指的是哪个节日?
A. 春节
B. 端午节
C. 重阳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