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47: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47:44
黄太守元授挽词二首
作者:杨万里
我忝通家子,公如父行亲。
一书虽不欠,半面遂无因。
旅榇千江远,铭旌两竹新。
庆门宁有此,造物岂其仁。
我有幸是您家里的子弟,您却像父亲一样对我亲近。
虽说一封信没有欠缺,然而见面却没有缘分。
在这千里之外的旅途上,您的牌匾和新竹铭刻着我的思念。
庆门之内怎会有这样的事情,造物主真的如此仁慈吗?
杨万里(1126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物诗。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常以细腻的观察和感悟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此诗写于黄太守去世之后,表达了对其的追悼与怀念。黄太守是一位在地方上具有威望的人物,诗人以通家子弟的身份,回忆与其的亲密关系,寄托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
这首挽词以简练的语言、深切的情感,表现了诗人与黄太守之间深厚的情谊。开头两句通过“忝通家子”和“公如父行亲”展现了诗人与黄太守的亲密关系,既表达了对逝者的敬重,也流露出一丝惭愧之情。紧接着,诗人强调虽然没有欠缺一封信,但却没有见面之缘分,暗示着人生无常,人与人之间的相聚与离别常常是无法预料的。
接下来的两句“旅榇千江远,铭旌两竹新”,则描绘了诗人身处旅途的孤独和对逝者的思念。这里的“千江远”不仅表现了物理上的距离,也象征了心灵的遥远。此外,黄太守的“铭旌”在这里成为了怀念的象征,显示出诗人对故人的崇敬与怀念。
最后一句“庆门宁有此,造物岂其仁”,在感叹造物主的仁慈的同时,似乎也流露出一种对命运的无奈。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亲人的怀念,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杨万里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哲思。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逝者的怀念与追悼,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无常人生的感慨。通过对亲密关系的回忆和对命运的思考,诗人传达出一种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人对黄太守的关系是如何描述的?
诗中提到的“旅榇千江远”意指?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