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读诸友游山诗卷不容尽和和首尾两篇 其二》

时间: 2025-07-26 11:18:43

诗句

向来结友寻名山,下穷绝壑高危颠。

胡为一旦堕尘网,五老在望心茫然。

青牛底处有行迹,白鹿几时同正员。

清游带雨想幽绝,妙处只恐诗中传。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11:18:43

原文展示

向来结友寻名山,下穷绝壑高危颠。
胡为一旦堕尘网,五老在望心茫然。
青牛底处有行迹,白鹿几时同正员。
清游带雨想幽绝,妙处只恐诗中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我和朋友们一同游山的经历。过去常常结交朋友,一同寻访名山大川,既探寻深壑又攀登高峰。可为何今天却忽然陷入了尘世的网中,心中对五岳的崇高境界感到迷茫呢?在青牛的足迹下,白鹿何时能与我同行?游玩时遇到细雨,我想要寻求那幽静绝美的境地,然而这样的妙境恐怕只能留在诗句中传达。

注释

逐句解释

  • 向来结友寻名山:过去总是与朋友结伴游览名山。
  • 下穷绝壑高危颠:既下到深邃的山谷,也攀登到危险的高峰。
  • 胡为一旦堕尘网:为何今天却突然被尘世所缠绕?
  • 五老在望心茫然:五岳的高远在眼前,心却感到迷茫。
  • 青牛底处有行迹:青牛的传说之地留下了行迹。
  • 白鹿几时同正员:白鹿何时能够和我一起游玩?
  • 清游带雨想幽绝:在细雨中游玩,想要寻求幽静的境地。
  • 妙处只恐诗中传:这样的美好景致恐怕只能在诗中流传。

典故解析

  • 五老:指五岳,象征着高远和崇高的理想。
  • 青牛:传说中道教的青牛,象征着通往仙境的道路。
  • 白鹿:传说中的白鹿,常与隐士和仙人相伴,象征着清静和隐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和诗人。他的思想深刻,强调理性与道德,注重道德修养和自我反省,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朱熹晚年,正值他对世事的思考与内心的追求交织之时。游山的经历不仅是对自然的欣赏,也是对人生的反思。

诗歌鉴赏

朱熹的这首《读诸友游山诗卷不容尽和和首尾两篇 其二》展现了他在游历山水过程中的哲理思考与心灵感悟。诗中以“结友寻名山”开篇,描绘出与友人一同追寻自然美景的情景,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然而,接下来的转折则深刻地揭示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胡为一旦堕尘网”,诗人用“尘网”形象地表达了人生中种种烦扰和束缚,显得尤为深邃。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了人们在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心理。在“青牛底处有行迹,白鹿几时同正员”中,诗人用青牛与白鹿的象征,表现了对理想境地的渴望与追求,隐含了对人生理想的追寻与对现实的无奈。最后一句“妙处只恐诗中传”更是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美好境地的向往与无奈,也揭示了诗歌作为心灵寄托的功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向来结友寻名山:表达了作者与朋友们共同探索自然的经历。
  • 下穷绝壑高危颠:描绘了游山过程中的风险与挑战。
  • 胡为一旦堕尘网:感慨人生的无常,突然被现实的纷扰牵绊。
  • 五老在望心茫然:面对理想的崇高境界,内心感到迷惘。
  • 青牛底处有行迹:提到传说中的青牛,象征着追求理想的道路。
  • 白鹿几时同正员:渴望与白鹿一同游玩,象征着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 清游带雨想幽绝:细雨中的游玩,表达了作者对幽静之美的向往。
  • 妙处只恐诗中传:对美好境地的遗憾,表明其只能通过诗句流传。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尘网”比作生活的困扰,生动形象。
  • 对仗:如“绝壑”与“危颠”,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青牛与白鹿象征着对理想境地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游山的经历,反映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慨,体现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名山:象征着崇高的理想与目标。
  • 尘网:象征生活中的烦恼与束缚。
  • 青牛:代表通往理想和仙境的道路。
  • 白鹿:象征隐逸与清静的生活方式。
  • 清游带雨: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牛”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境地
    C. 友谊

  2. 诗人对五岳的态度是?
    A. 骄傲
    B. 迷茫
    C. 不屑

  3. “妙处只恐诗中传”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美好境地的无奈
    C. 对友谊的珍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意境,体现对自然的热爱。
  • 李白《庐山谣》:表达对自然美的向往与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比较朱熹与王维的作品,朱熹更显哲理思考,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描绘与感受。
  • 两者在表现自然美和内心感受上各有千秋,朱熹的诗更具反思性,而王维则更具画面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朱熹诗文选》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导读》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滕寺守丞弃导江宰还家侍太夫人 南斋二首 奉和圣制清明日 湖上二首 感事 春帖子词·夫人阁十首 三年 寄献澶渊太傅 咏史 直舍饮饯杨子奇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极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很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单人旁的字 人为 热火朝天 马伎 卝字旁的字 牛字旁的字 音字旁的字 网络文学 大横 虚恭 负衡据鼎 不分伯仲 工字旁的字 狼餐虎咽 偶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盎盂相击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