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48: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48:42
望江南 其二 题嘉定章小琴女史《拜月图》
作者: 黄钧宰 〔清代〕
拜秋月,秋月浸秋魂。
一点灵犀通碧落,半行征雁去黄昏。
风露立无痕。
全诗翻译:
在秋天的月光下,我向明月致敬,明月似乎浸透了我的秋天的灵魂。一缕灵犀(心灵的感应)传到碧空之上,傍晚时分,几只归雁渐行渐远。风和露水在这里静立,却无任何痕迹。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灵犀”出自《庄子》,指心灵的感应。古代文人常用它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契合。
作者介绍:
黄钧宰(约1640-约1710)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主要活动于江南地区。他的诗风清丽,常常融入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人追求精神寄托的时期。作者通过描写月夜与秋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的孤寂与思索。
整首诗透出一种清新而又淡淡的忧伤情感。开头以“拜秋月”引入,直接表明了诗人对明月的敬仰之情,月光如水,浸透了诗人的灵魂。诗人在此处不仅是与自然对话,更是一种自我反思与心灵的交流。接着提到“一点灵犀通碧落”,这是诗人对心灵感应的体悟,象征着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联系,或许是对某位女子的思念。再到“半行征雁去黄昏”,则用归雁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思乡与离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最后一句“风露立无痕”,则是对自然的描绘,同时也隐喻着人生的无常与孤寂,令人感慨万千。整首诗言简意赅,情感真挚,细腻入微,展现了清代文人的情怀与境界。
逐句解析:
拜秋月,秋月浸秋魂。
诗人用“拜”字开头,传达了对明月的崇敬与向往,秋月的冷清与高洁正好映衬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沉思。
一点灵犀通碧落,
“灵犀”一词传达出一种心灵的共鸣,诗人通过这种感应与高远的天空相通,仿佛在诉说着某种遥远而深切的情感。
半行征雁去黄昏。
这里的“半行征雁”是秋天的象征,暗示着归去与思乡,黄昏时分的景象更是凝聚了时间的流逝与离愁的加深。
风露立无痕。
结尾一句以自然之风露作结,强调了一种无形的孤寂,暗示着无论外界的美好,内心的感受却是无法被记录下来的。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同时流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展现了清代文人对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拜秋月,秋月浸秋魂”中的“秋月”象征什么?
A. 温暖
B. 孤独与清冷
C. 丰收
“一点灵犀通碧落”中的“灵犀”指的是?
A. 一种动物
B. 心灵的感应
C. 一种植物
诗中“风露立无痕”的意思是?
A. 自然之美
B. 离别的痛苦
C. 无形的孤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黄钧宰的《望江南 其二》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李白则更为直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两者虽主题相似,但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