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43: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43:37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昆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我走的路并不算远,回头望去,冷风萧瑟。
春燕正应时节而起,飞翔在尘埃的屋梁上。
边上的大雁悲鸣无所依归,随着季节的更替,返回北方故乡。
离开昆池的鸣叫,经历了炎热的夏天又抵达秋霜。
愁苦的人难以言辞,漫漫春夜如此漫长。
此诗虽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自然景象如燕子、雁、昆池等象征了时光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季节变迁的感慨。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及隐士。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风格质朴、清新。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
《杂诗》系列是陶渊明在隐居生活中所作,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世纷争的超脱。此诗是他在春夜感受自然变迁、思考人生的情绪流露。
《杂诗 其三》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陶渊明对春夜的独特感受。诗的开头“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孤独的氛围,作者在行走中感受到的冷风,象征着内心的凄凉与思考。接着,春燕与边雁的描写,既是对季节的描绘,也是对故乡的思念。燕子应时而起,代表着生机与希望,而大雁的悲鸣则带有一丝惆怅,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苦涩。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离昆鸣清池,涉暑经秋霜”,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昆池的清澈与秋霜的冷冽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生命中美好的瞬间与难以避免的衰老。最后一句“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愁苦人在漫长夜晚中难以言表的孤独与忧伤。整首诗气韵悠长,情感真挚,深刻体现了陶渊明对生命、自然和人情的深刻领悟。
整首诗反映了陶渊明对生命流逝、孤独与思乡的深刻思考。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杂诗其三》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春燕”象征什么?
诗中“愁人难为辞”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