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日出德甫席上作次韵二首》

时间: 2025-05-06 02:43:07

诗句

万境全归一瞬中,山河日月尽含容。

若将明暗分迷悟,公案从今又一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43:07

原文展示:

万境全归一瞬中,山河日月尽含容。若将明暗分迷悟,公案从今又一重。

白话文翻译:

万物的境界都归于这一瞬间,山河、日月都尽在其中。如果能够将明暗分别开来,迷与悟的境界又将再上一层。

注释:

  • 万境:指所有的境界、景象。
  • 一瞬中:在一个瞬间里。
  • 山河日月:指自然界的一切,象征广阔的天地。
  • 含容:包含、包容。
  • 明暗:光明与黑暗,象征知识与无知、觉悟与迷惑。
  • 公案:佛教中讨论的道理或问题,通常指修行中的难题。

典故解析:

“公案”源自佛教,指的是禅宗中师徒间讨论的难题,常常用以启发弟子思考。此处用以表示在明悟与迷惑之间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生卒年不详)是宋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以哲理和自然为主题,风格独特,常常表达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弥逊的一个闲适时刻,可能是他在德甫席上与友人聚会时所作,借以表达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反映了当时士人追求心灵自由和哲学思考的风潮。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传达了哲学思考的深邃。开篇“万境全归一瞬中”,将万物的复杂与纷繁化为一瞬的体验,体现了诗人对瞬间的深刻领悟,暗示着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而“山河日月尽含容”则进一步扩展了这一瞬间的广度与深度,强调自然界的宏大与包容。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提到明与暗的对立,似乎在引导读者思考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明与暗的分辨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心灵的觉悟。最后一句“公案从今又一重”则表明,理解和领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寓意着人生的修行与探索永无止境。整首诗结合了哲理与自然,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对人生、宇宙的探索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境全归一瞬中:所有的事物和境界都归结为一个瞬间,显示出时间的流动与变化。
  2. 山河日月尽含容:山河、日月的壮阔都被包含在这一瞬间,展现了自然的宏伟与包容。
  3. 若将明暗分迷悟:如果能够将光明与黑暗、迷惑与觉悟分开。
  4. 公案从今又一重:那么在此基础上,理解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明暗的对比,突出觉悟与迷惑的关系。
  • 象征:山河、日月象征自然的永恒和人类的渺小。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领悟与探索,强调在短暂的瞬间中蕴含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鼓励人们在明与暗之间不断寻求自我觉悟。

意象分析:

  • 万境:象征万物的复杂性与整体性。
  • 一瞬: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瞬间的永恒。
  • 山河日月:象征自然的宏伟和生命的广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万境全归一瞬中”表达了什么思想? A. 时间的流动
    B. 万物的统一
    C. 自然的变迁
    D. 人生的短暂

  2. “公案从今又一重”中的“公案”指的是什么? A. 问题
    B. 道理
    C. 迷惑
    D. 感悟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弥逊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意象上有相似之处,均表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哲理思考。李弥逊关注瞬间的领悟,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自然与人心的和谐,二者展现了不同的哲学思考方式。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弥逊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游金华山禅院 上冯使君山水障子 寄天台道友 送庐山衲僧 送张拾遗赴施州司户 别东林僧 避寇游成福山院 秋送夏郢归钱塘 苦寒行 送姜道士归南岳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椎锋陷陈 一怀愁绪 提手旁的字 冶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宰典 鬲字旁的字 攧唇簸嘴 丿字旁的字 页字旁的字 积铢累寸 心浮气粗 包含膈的词语有哪些 暗室逢灯 毛字旁的字 溯水行舟 包含董的词语有哪些 观者成堵 时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