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李蓝溪梅花吟卷》

时间: 2025-04-26 03:30:14

诗句

孤芳不与众芳同,肯媚东君事冶容。

寒苦一生苏武雪,清高千古伯夷风。

琼瑶照树偏宜晚,铁石盘根却耐冬。

几度看花立霜晓,断肠都有角声中。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0:14

原文展示

孤芳不与众芳同,肯媚东君事冶容。
寒苦一生苏武雪,清高千古伯夷风。
琼瑶照树偏宜晚,铁石盘根却耐冬。
几度看花立霜晓,断肠都有角声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梅花的独特与高洁,它不与其他花朵争艳,而是甘愿保持自己的孤芳自赏。梅花不屑于迎合春天的温暖,而是经历了寒冷的磨难,正如苏武在雪地中坚守的精神一样。它的高洁与清白,犹如古代的伯夷。梅花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更加迷人,而它根扎于寒冬的大地,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诗人多次在霜晨观看梅花,即使在这样的清冷时刻,心中仍然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与惆怅。

注释

  • 孤芳:指梅花的独特与高洁。
  • 东君:春天的象征,指春神。
  • 苏武:汉朝的名将,以坚贞不屈著称。
  • 伯夷:古代贤者,以清白著称。
  • 琼瑶:指美玉,形容梅花的洁白。
  • 铁石:比喻梅花的根基坚韧,能耐寒。

典故解析

  • 苏武:苏武被匈奴俘虏,坚守使命,历经艰苦而不屈服,象征着高尚的气节。
  • 伯夷:伯夷与叔齐拒绝为商王朝服务,隐居于首阳山,象征着清白与高洁的品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庚,宋代著名诗人,以山水诗和咏物诗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表达对自然和人性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黄庚对梅花的深刻观察与感悟之际,反映了他在寒冬中对梅花坚韧生命力的赞美,亦是对自身高洁品格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梅花的形象,展示了诗人对高洁品德和坚韧精神的赞美。梅花作为冬季唯一的花卉,象征着孤独而不屈的精神。诗中开头两句强调了梅花的独立与特立独行,反映了诗人对社会上迎合世俗的态度的反感。接着,诗人用苏武和伯夷的典故,进一步增强了梅花的高洁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忠贞与清白的崇高追求。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绘梅花在夕阳下的美丽和它顽强生存的特质,展现了梅花与其他花卉的不同。即使环境恶劣,梅花依然保持着自身的品格,正如诗人内心的坚韧与执著。

整首诗以梅花为主线,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美好品质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孤芳不与众芳同:梅花独自盛开,不与其他花争艳。
    • 肯媚东君事冶容:梅花不愿迎合春神,保持自身的清高。
    • 寒苦一生苏武雪:梅花经历寒冷,正如苏武在雪地中坚守。
    • 清高千古伯夷风:梅花的高洁品德如同古代的伯夷。
    • 琼瑶照树偏宜晚:梅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美丽。
    • 铁石盘根却耐冬:梅花扎根于寒冬,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 几度看花立霜晓:诗人多次在霜晨观赏梅花。
    • 断肠都有角声中:在这样的清冷时刻,心中感慨万千。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孤芳”比喻梅花的高洁。
    • 对仗:如“寒苦”与“清高”,表现对比。
    • 拟人:梅花象征人类的品德与精神。
  • 主题思想:诗歌赞美梅花的坚贞与高洁,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着坚贞与高洁,体现了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寒冬:代表艰难的环境,映衬梅花的顽强。
  • 夕阳:象征生命的美好与短暂,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苏武”是象征什么? A. 忍耐 B. 迎合 C. 忠贞

  2. “孤芳”指的是: A. 梅花的独特 B. 其他花朵 C. 春天

  3. 诗人通过梅花表达了对什么品质的赞美? A. 财富 B. 忍耐与坚韧 C. 名声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 by 王安石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梅花》:同样赞美梅花,但更注重于梅花的孤独与坚韧。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通过古代名将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感,与黄庚的高洁品德追求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乌夜啼 梅雨 乌夜啼 紫鸡冠 乌夜啼 乌夜啼(五首) 乌夜啼(五首) 乌夜啼 问余斋过长沙有赠 乌夜啼 乌夜啼 乌夜啼 秋兴 乌夜啼 其八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三点水的字 冷鼻凹 开泄 三框儿的字 贝字旁的字 糸字旁的字 撞府冲州 国将不国 片瓦不存 尼站 不打不相识 按部就班 师甸 绿豆 诘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飠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