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1:58: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1:58:31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西施是越溪的女子,出身于苎萝山。
她的美丽掩盖了古今,连荷花都为她的容颜感到羞愧。
她在碧水中浣纱,悠然自得,和清波一起闲适。
她那白皙的牙齿真是难以启齿,沉吟在碧云之间。
勾践为了她而征战,扬蛾轻盈地进入吴国。
她曾被带入馆娃宫,那里遥不可及,难以攀登。
她虽已破了夫差的国家,千秋之后却依然不曾归来。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号称“诗仙”。他的诗以豪放、奔放的个性著称,常常融入个人情感,表现出对自由和自然的热爱。
《西施》创作于李白的晚年,正值唐代盛世,文学艺术蓬勃发展。李白以西施的美丽传说为题材,表达了对美的向往和对历史的反思。
在《西施》中,李白以西施的美丽为主题,展现了她的传奇故事和历史命运。开篇即点明西施的身份,指出她来自苎萝山,设置了美丽的背景。接着,诗人用“秀色掩今古”来强调西施的绝世容颜,使人联想到她与历史长河中的其他美女相比,依然光彩夺目。接下来的“荷花羞玉颜”,则将西施的美丽与自然之物相结合,增强了她的神秘感和典雅气质。
“浣纱弄碧水”描绘了西施在水边悠闲的景象,既表现了她的温柔又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随后,诗人提到“勾践”,暗示了西施被卷入历史的漩涡,成为国家争斗的牺牲品。
最后几句描绘了西施的命运,她虽曾与勾践一同复国,但最终却被历史遗忘,令人感到无奈与惋惜。通过西施的故事,李白不仅表现了对美的赞美,也反映出对历史无常的深刻思考。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介绍西施的出身,暗示她的美丽与高贵。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形容西施的美丽超越历史,连荷花都感到自愧不如。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描绘西施在水边浣纱的宁静景象,表现她的优雅。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反映西施的内心世界,难以言表的情感。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及西施与勾践的关系,暗示她的美丽与国家命运交织。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描述西施被带入吴国后宫的无奈,象征着命运的无情。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表达西施虽助勾践复国,最终却未能归来,令人感慨。
全诗围绕西施的美丽与命运,展现了历史的无常与个人的悲剧,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美的追求与对历史的深思。
西施出自哪个地方?
李白将西施与哪个自然物进行对比?
勾践为了谁而征战?
答案:
李白的《西施》与杜甫的《丽人行》,两首诗都描绘了女性的美丽,但李白更注重历史与命运的交织,而杜甫则关注女性的生活与情感。两者在意象使用与情感基调上各有特色,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通过以上的解析与学习,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西施》的美学与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