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2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23:53
隐潭
郏修辅〔宋代〕
在昔知何人,凿破青山骨。
飞泉直下来,千尺泻倏忽。
两壁苍翠间,一阵风雷突。
傍无尘埃踪,中有蛟龙窟。
寒气不可向,猛势岂能屈。
安得当旱年,为霖济群物。
在古代不知道是谁,凿穿了青山的脊骨。
飞流的泉水直泻而下,千尺高的水流瞬间倾泻。
在两侧苍翠的山壁之间,突然传来一阵风和雷声。
周围没有尘埃的踪迹,深处却藏有蛟龙的窟穴。
寒气无法抵挡,猛烈的气势又怎能屈服?
希望在旱季能够降下甘霖,惠泽万物。
“蛟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常见的生物,通常与水域和风雨相关,象征着神秘和力量。诗中提到“寒气不可向,猛势岂能屈”,可看作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渺小的反思。
作者介绍:郏修辅,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山水、自然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经济繁荣,文人们致力于描写自然景观,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与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心。
《隐潭》通过描写隐秘的山谷与飞泉,展现出一种自然的壮丽与神秘。诗人以“凿破青山骨”开篇,直接引入了山与水的主题,表现出一种对自然景观的探索精神。飞泉直泻而下,给人以动感,仿佛能听到水流撞击岩石的声音。诗中对“苍翠”山壁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自然的力量与生机。
“中有蛟龙窟”,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使人联想到古代神话与传说,突显出自然的不可知与浩瀚。在寒气与猛势的对比中,诗人通过对自然力量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类脆弱与渺小的深刻思考。结尾的“安得当旱年,为霖济群物”,则是对自然的期望与呼唤,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关怀与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飞泉、山壁和蛟龙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敬与对生命的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飞泉”形象主要用来表现什么?
诗人在最后一联表达了对什么的期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