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27: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27:29
何年移竺国,秀色发棱层。
清极不知夏,虚中欲悟僧。
树幽岚气重,泉落乳花凝。
犹忆烹茶处,间来话葛藤。
这首诗在问:何年将竹子移植到这个国度,秀丽的景色层层叠叠地展开。在这清透的环境中我竟然忘记了夏天的存在,心中只想要领悟一种虚无的境界。树木在幽静的山岚中散发着浓重的气息,泉水从山间落下,仿佛乳汁般凝聚着花朵的芬芳。仍然记得那烹茶的地方,偶尔来这里聊聊葛藤的故事。
本诗中的“竺国”可以引申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而“虚中欲悟僧”则反映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探求,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作者介绍:林景熙,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他的诗作常常蕴含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诗人游历某地时,受到了自然风光的启发,表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飞来峰》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诗人在细腻的笔触中描绘了自然的秀美与内心的宁静。诗的开头通过“何年移竺国”引入,瞬间带出一种时光的流逝与空间的转换,带给读者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接着“清极不知夏”一句,表现了自然环境的纯净,以至于诗人忘却了季节的更替,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沉浸与陶醉。
“虚中欲悟僧”则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哲学意蕴,诗人通过自然景色来思考人生的意义,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向往与探求。接下来的“树幽岚气重,泉落乳花凝”描绘了山水之间的和谐美,树木与泉水的交融,给人一种宁静、淡雅的感受。
最后一句“犹忆烹茶处,间来话葛藤”则回归到人际关系之中,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与温暖,仿佛在提醒我们,即使在追求内心平静的过程中,友情与人情也是不可或缺的。
整首诗在意象的交织中,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形成了一种和谐而深邃的诗意。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竺国”主要象征什么?
A. 竹子的故乡
B. 诗人的家乡
C. 禅宗的起源
诗中“清极不知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A. 忙碌
B. 宁静
C. 忧愁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葛藤”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诗人的朋友
C. 一种茶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飞来峰》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