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3:2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3:20:20
过项羽庙
作者: 陈洎〔宋代〕
八千子弟已投戈,
夜帐犹闻怨楚歌。
学敌万人成底事,
不思一箇范增多。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项羽庙的感慨。诗中提到,曾经跟随项羽的八千子弟都已投身战场,而在夜晚的帐篷中仍能听到楚歌的哀怨。诗人感慨那些向敌人学习的人,根本不去想想在历史上像范增这样的人物。
作者介绍:陈洎,宋代诗人,擅长写古诗,作品常表现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士人对历史的反思阶段。诗人在参拜项羽庙时,受到楚歌的触动,联想到历史的教训和对当下局势的思索。
《过项羽庙》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项羽及其时代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八千子弟已投戈”,不仅仅是在追忆历史,更反映出一种对无数英勇者牺牲的感叹。在夜晚的军帐中,楚歌的怨声仍在耳边回响,仿佛在提醒人们历史的悲剧和士兵们的无奈。
接下来的句子“学敌万人成底事”,引发了对当今社会中人们盲目模仿敌人的质疑。诗人指出,面对敌人,成千上万的人都在学习如何反抗,却没有思考真正的智慧和忠诚像范增那样的历史人物带来的启示。这里,范增不仅是历史人物,更是智慧与忠诚的象征,诗人借此反思当今人们的选择与行为。
整首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当下的深思,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项羽庙的回忆,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反省,强调了智慧与忠诚的重要性,警示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应有所选择。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八千子弟”指的是谁?
A. 项羽的士兵
B. 范增的追随者
C. 楚国的将领
诗人提及的“范增”象征着什么?
A. 胆怯
B. 智慧与忠诚
C. 胜利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英雄的赞美
B. 对历史的反思与智慧的追求
C. 对敌人的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