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8:48: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48:22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
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
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何况头上安头,屋下盖屋。
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寻找巧妙的东西是可行的,但拙劣的东西又从何而来呢?
在沙盆中打破一问,狂妄之人因此而明白。
弄巧反而成了拙,像为蛇画上脚一样。
何况是头上再添一个头,屋下再盖一个屋。
最后,巧妙的人总是有余,而拙劣的人则显得不足。
作者介绍: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与苏轼、米芾并称,为“宋四家”之一。他的诗风清新,擅长用典,追求意境与哲理的结合。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黄庭坚生活的晚期,反映了他对艺术与人生态度的思考,强调在追求巧妙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简朴与真诚的价值。
《拙轩颂》通过一种反讽的手法,探讨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诗歌的开头直接提出问题,强调寻找巧妙事物的无奈和拙劣的由来,接着用“打破沙盆一问”这一形象化的表达,引导读者思考。此句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思,更是对自身内心的剖析。
接下来的比喻“弄巧成拙”,则强化了“巧”与“拙”的对立,展现出在艺术创作中追求技巧的弊端。诗中提到的“画蛇添足”成了一个经典的比喻,指出过度的追求反而导致了失败。
最后以“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收尾,点明了主题,巧妙与拙劣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对立关系使得整首诗更具深度。黄庭坚在这里借用哲理的思考,引导读者反思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提醒人们在复杂的艺术追求中,应追求真实、自然的表达。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主题在于对“巧”与“拙”的反思,强调在艺术创作与生活中,追求技巧的同时,也要保持真实与朴素。
诗词测试:
“弄巧成拙”这一成语的含义是什么?
“狂子”在诗中指的是:
答案: 1-B; 2-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