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17: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17:42
赠大慈寺啸翁开士
史守之〔宋代〕
挂锡云飞处,心闲境亦闲。
万缘空俗想,一钵饱松关。
身幻从兹化,风高未许攀。
繁华满眼底,付与水潺潺。
在高挂锡杖的云雾之中,我的心也因此而变得悠闲宁静。
万千俗事都已空荡荡,一碗清汤足以让我满足。
身体的幻影从此化为虚无,面对高风我不再攀附。
眼前的繁华尽收眼底,最后都交给潺潺流水去流逝。
作者介绍:史守之(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主张清新脱俗的诗风,常以山水、禅理为题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大慈寺,诗人受寺庙环境及禅理的启发,抒发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表达了自己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由的情怀。
这首诗运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开头两句“挂锡云飞处,心闲境亦闲”,通过“挂锡”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心境与闲适的生活。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使得心境与环境相互映衬。
接下来的“万缘空俗想,一钵饱松关”,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物欲的放下,象征着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诗人用“一钵”来代表简单而充实的生活,反映出他内心的丰盈和满足。接着,诗人以“身幻从兹化,风高未许攀”表达了对自我存在的消解,体现出对高尚境界的向往,同时也传达了对世俗攀附的拒绝。
最后一句“繁华满眼底,付与水潺潺”,通过“水潺潺”的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诗人在此将繁华与流水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漠然与放下,最终达到一种超然自得的境界。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而富有哲理,深刻反映了宋代士人的禅宗思想与人生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示了诗人超然的生活态度与哲学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挂锡”主要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僧人的出行
c) 诗人的心情
“一钵饱松关”中,“一钵”象征着:
a) 丰富的物质
b) 朴素的生活
c) 节制的饮食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繁华的追求
b) 对世俗的淡泊
c) 对财富的渴望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