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7:16: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7:16:40
思成堂
作者: 苏轼 〔宋代〕
宰树连山谷,祠堂照路隅。
养松无触鹿,助祭有驯乌。
归梦先寒食,儿啼到白须。
遥知邻里化,醉叟道争扶。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场景:树木宛如连绵的山谷,祠堂在路的角落透出光亮。松树的生长没有被鹿侵扰,祭祀时也有驯服的乌鸦来助兴。归来的梦中,先是清明时节的寒食,孩子的啼哭声直至白发苍苍的人。远远地就知道邻里之间的变化,醉酒的老者在争着搀扶彼此。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关怀,风格多样,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苏轼晚年,生活经历了不少波折,经历了政治上的失意。诗中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邻里关系的关注,反映了他心中对人情温暖的渴望。
《思成堂》是苏轼在乡村生活的写照,诗中描绘了一个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场景。开头两句“宰树连山谷,祠堂照路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树木与山谷相连,祠堂的光芒照亮了路角,营造了宁静而和谐的氛围。接下来的“养松无触鹿,助祭有驯乌”则表现了自然的安宁与祭祀文化的传承,松树生长得健康,没有受到鹿的侵犯,祭祀时驯服的乌鸦前来助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联“归梦先寒食,儿啼到白须”中,苏轼以梦境回忆起寒食节的情景,表达了对过往的思念。孩子的啼哭声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延续与变迁,仿佛时光在这里停留。最后一句“遥知邻里化,醉叟道争扶”更是传达出对邻里情谊的珍视,醉酒的老人们在争着互相扶持,展现了人们之间的温情与互助精神。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描绘了苏轼理想中的生活,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情的感慨,是一首寓意深远的佳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情的珍视,传达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温暖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遥知邻里化”中的“化”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比,苏轼的《思成堂》同样描绘了理想化的乡村生活,但苏轼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陶渊明则更多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两者都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视角与主题略有不同。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