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思成堂》

时间: 2025-08-06 21:07:41

诗句

宰树连山谷,祠堂照路隅。

养松无触鹿,助祭有驯乌。

归梦先寒食,儿啼到白须。

遥知邻里化,醉叟道争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6 21:07:41

原文展示:

思成堂
作者: 苏轼 〔宋代〕

宰树连山谷,祠堂照路隅。
养松无触鹿,助祭有驯乌。
归梦先寒食,儿啼到白须。
遥知邻里化,醉叟道争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场景:树木宛如连绵的山谷,祠堂在路的角落透出光亮。松树的生长没有被鹿侵扰,祭祀时也有驯服的乌鸦来助兴。归来的梦中,先是清明时节的寒食,孩子的啼哭声直至白发苍苍的人。远远地就知道邻里之间的变化,醉酒的老者在争着搀扶彼此。


注释:

字词注释:

  • :治理,管理。
  • :照耀,照亮。
  • 无触:没有受到侵扰。
  • 助祭:协助祭祀。
  • 寒食:指寒食节,清明节前的一天。
  • :哭叫。
  • 白须:白发,形容年老。
  • 遥知:远远地就知道。

典故解析:

  • 寒食: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介之推,是春季的传统节日,强调清明节前的禁火习俗。
  • 醉叟:指醉酒的老者,反映了人际之间的温暖和相互扶持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关怀,风格多样,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苏轼晚年,生活经历了不少波折,经历了政治上的失意。诗中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邻里关系的关注,反映了他心中对人情温暖的渴望。


诗歌鉴赏:

《思成堂》是苏轼在乡村生活的写照,诗中描绘了一个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场景。开头两句“宰树连山谷,祠堂照路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树木与山谷相连,祠堂的光芒照亮了路角,营造了宁静而和谐的氛围。接下来的“养松无触鹿,助祭有驯乌”则表现了自然的安宁与祭祀文化的传承,松树生长得健康,没有受到鹿的侵犯,祭祀时驯服的乌鸦前来助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联“归梦先寒食,儿啼到白须”中,苏轼以梦境回忆起寒食节的情景,表达了对过往的思念。孩子的啼哭声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延续与变迁,仿佛时光在这里停留。最后一句“遥知邻里化,醉叟道争扶”更是传达出对邻里情谊的珍视,醉酒的老人们在争着互相扶持,展现了人们之间的温情与互助精神。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描绘了苏轼理想中的生活,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情的感慨,是一首寓意深远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宰树连山谷:描绘树木连绵的景象,表达自然的美。
  2. 祠堂照路隅:祠堂的光照亮了路的角落,体现了信仰与文化的延续。
  3. 养松无触鹿:松树茁壮成长,没有鹿的侵扰,象征和谐的自然环境。
  4. 助祭有驯乌:祭祀时有驯服的乌鸦前来,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5. 归梦先寒食:梦中回忆起寒食节,显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6. 儿啼到白须:孩子的哭声与白发老人形成对比,反映生命的变迁。
  7. 遥知邻里化:远远地知道邻里之间的变化,体现对人情的关怀。
  8. 醉叟道争扶:醉酒的老者相互搀扶,展现人际关系的温暖。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树木比作山谷,形象生动。
  • 拟人:驯乌的描写,让自然更具生命力。
  • 对仗:如“养松无触鹿,助祭有驯乌”,形成音韵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情的珍视,传达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温暖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树木:象征生命的繁荣与自然的和谐。
  2. 祠堂:代表传统文化与信仰的传承。
  3. 松树:象征坚韧与长寿。
  4. 乌鸦:在传统中常常与祭祀相关,象征灵性与神秘。
  5. 寒食:传递文化记忆,象征节日与团聚。
  6. 白须:象征年老与智慧,反映时间的流逝。
  7. 醉叟:代表人际关系的温情与互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 A. 春节
    • B. 寒食
    • C. 中秋
    • D. 端午
  2. 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繁华的城市
    • B. 宁静的乡村
    • C. 战争的废墟
    • D. 繁忙的市场
  3. “遥知邻里化”中的“化”指的是什么?

    • A. 变化
    • B. 转变
    • C. 变迁
    •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B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 《桃花源记》陶渊明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比,苏轼的《思成堂》同样描绘了理想化的乡村生活,但苏轼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陶渊明则更多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两者都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视角与主题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苏轼集》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宋代文学概论》

相关查询

石鼓歌 登幽州台歌 渔翁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 寄韩谏议注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古柏行 琴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鸟兽行 三夫之言 讳结尾的成语 采字旁的字 妄生异议 示字旁的字 率尔成章 不令而信 太玄 白字旁的字 夏炉冬扇 月字旁的字 踧缩 禾字旁的字 简本 包含兕的词语有哪些 寡色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