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三峡》

时间: 2025-05-07 06:23:13

诗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阙 通:缺;重岩 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巘 一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23:13

原文展示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一作山献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白话文翻译

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连绵的山脉,几乎没有间隙。重叠的山岩遮蔽了天空,白天的阳光难以透入。若不是在深夜的亭子里,就看不到日月的光辉。沿着夏季的水流到达襄陵,水路阻塞得几乎无法通行。有时应王的急令,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抵达江陵,然而这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便乘风破浪,也不觉得快。顺流而上的时候,春冬时节,水流清澈,绿潭回荡着清晰的倒影。绝壁上生长着奇特的柏树,悬挂的瀑布飞流而下,清幽而繁茂,趣味横生。每逢晴朗的初霜早晨,林间寒气逼人,山涧寂静,常常有高猿长啸,声声引人凄凉,空谷回声,哀伤久久不绝。因此渔民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 三峡:指长江的三峡,即瞿塘峡、巫峡、夔峡。
  • 七百里:三峡的总长度。
  • 重岩叠嶂:山岩重重叠叠,形态各异。
  • 隐天蔽日:遮蔽天空与阳光。
  • :缺口、空隙。
  • 襄陵:襄阳地区,夏水的水位变化。
  • 奔御风:乘着风快行。
  • 素湍绿潭:清澈的溪流与绿潭。
  • 怪柏:奇特的柏树,象征着坚韧。
  • 高猿长啸:猿猴的叫声,传达孤独与哀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郦道元,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学家与诗人,以其独特的山水诗风格和对自然的深刻描绘而闻名。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三峡》创作于南北朝时期,正值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诗人通过对三峡壮丽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三峡》以其丰富的自然意象、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而著称。诗中,郦道元通过对三峡壮丽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然的雄伟与神秘。开篇即以“七百里”描绘出三峡的壮观,接着通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展现出峡谷的险峻,给人一种压迫感与震撼感。诗中对光影变化的描述,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无情。

在对峡谷景色的描绘中,诗人不仅表现了自然的美,还注入了个人的情感。高猿的长啸,渔者的歌唱,传达了对孤独、哀伤的感受,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共鸣。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三峡》不仅是一首山水诗,更是一首抒情诗,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三峡七百里中:指三峡的长度,暗示其壮丽。
  •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的山脉连绵起伏,没有间断,强调自然的完整与雄伟。
  •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山岩叠加,天空被遮蔽,表现了峡谷的险峻与神秘。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强调在特定时刻才能见到光明,暗示自然的孤独。
  • 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至于夏水襄陵:描述流域的复杂性与山水的交错变化。
  •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乘风破浪,行程也不快,强调了峡谷的遥远与艰难。
  •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澈的溪流与绿潭,展现自然的静谧之美。
  •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奇特的景观与生机,表现出自然的多样性。
  •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猿猴的叫声传达孤独与哀伤。
  •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总结全诗,传达情感的深远。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情感的孤独与哀伤。
  • 对仗: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高猿的叫声赋予自然以情感,形成共鸣。

主题思想

《三峡》通过对壮丽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感叹,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与哀伤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峡:象征着壮丽与险峻的自然景观。
  • 重岩叠嶂:代表自然的威严与壮丽。
  • 高猿长啸:象征孤独与哀伤,反映人的情感。
  • 素湍绿潭:象征自然的清澈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巴东三峡”是指哪个地区? A. 四川
    B. 湖北
    C. 重庆
    D. 江西

  2. 填空题:诗中“高猿长啸,属引__,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1. B. 湖北
  2. 凄异
  3. A. 正确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
  • 《滕王阁序》:王勃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但李白的作品更多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郦道元则更专注于自然的细腻描写与人类情感的交融。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对古诗词的解析与背景介绍。
  • 《山水诗研究》:探讨山水诗的艺术特点与历史背景。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嶂(zhàng),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阙 通:缺;重岩 一作:重峦)  自:在,从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略无:毫无,完全没有。阙:通“缺”,缺口,空隙。嶂: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zhāo)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chéng)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泝)  襄:上,这里指漫上。 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沿:顺流而下(的船)。溯:逆流而上(的船)。或:有的时候。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县东。朝:早晨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虽:即使。 奔:奔驰的快马。御:驾着,驾驶不以:不如。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疾: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 一作:山献)  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绿潭:碧绿的潭水。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绝巘:极高的山峰。绝:极。巘:高峰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飞漱:急流冲荡。漱:冲荡。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良:实在,的确,确实。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晴初:(雨后或雪后)天刚刚放晴的时候。霜旦:下霜的早晨。属引:连续不断。属(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凄异:凄凉怪异。巴东:汉郡名,在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沾:打湿。裳:衣服。

赏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 通:缺;重岩 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 一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柏树,“茂”字写草。“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凡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隐潭 送贺秘监归会稽诗 瓶中丹桂 新月 谢别观察夫人 十五夜月 十四夜月 喜外归 尚湖舟中 沧海云帆图为云伯大令赋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玉字旁的字 葬用柔日 刀字旁的字 鬥字旁的字 纸开头的成语 包含乡的词语有哪些 糠菜半年粮 火炬 堂皇正大 收事 涉水登山 本本分分 欠字旁的字 暗蔼 齐字旁的字 进斝 名不徒显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