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34: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34:24
玉钗半脱云垂耳,
亭亭芙蓉在秋水。
当时薄命一酸辛,
千古华堂奉君子。
水边何处无丽人,
近前试看丞相嗔。
不如丹青不解语,
世间言语元非真。
知君被恼更愁绝,
卷赠老夫惊老拙。
为君援笔赋梅花,
未害广平心似铁。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女子,耳边的玉钗半垂,仿佛与云朵相接;亭亭玉立的芙蓉在秋水中摇曳。曾经的薄命之人经历了许多酸甜苦辣,千古以来的华堂都在奉迎那些君子。水边的地方何处没有美丽的女子,走近看看,丞相却露出了不悦的神情。不如用丹青来描绘,不必用言语,世间的言语本就不是真实的。我知道你在烦恼,更加愁苦无比,卷起赠给我的信件,让我这个老者惊恐于自己的拙劣。为了你,我拿起笔来写梅花,心中却如广平般坚定。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自由奔放,情感真挚,多表现个人的生活感受和对社会的思考。
此诗写于苏轼与友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中,表达了他对朋友的关心和对美的感悟。苏轼在这首诗中不仅传达了对美人和艺术的赞美,还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水中的美丽女子,借用自然景色来映照人情世故,表现出诗人对美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头两句以“玉钗”和“芙蓉”引入,意象清新,展现了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面,给人一种清丽脱俗的感觉。接下来的“薄命”二字则转折了全诗的基调,反映出苏轼对命运的思考,感叹人生的苦痛和无常。诗中提到的“丞相”不仅是对权力的隐喻,也是对人情冷暖的感慨。最后,苏轼以“为君援笔赋梅花”收尾,表达了他对友人的关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整首诗在表现美与情的同时,也蕴含着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苏轼深厚的人文关怀与艺术追求。
诗歌通过描绘美人和对命运的感慨,展现了苏轼对美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艺术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亭亭芙蓉”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丞相”象征着什么?
诗的主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