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5:35: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5:35:08
春日感怀
作者: 傅燮雍 〔清代〕
日坐桃源列画图,酒酣耳热唱呜呜。
名山书有三千卷,别业桑无八百株。
说剑乡人多指点,谈诗夜鬼任胡卢。
穷愁不著潜夫论,惭愧徒生七尺躯。
在桃源的美景中,我坐着欣赏如画的风景,醉酒之后热情高涨,欢快地歌唱。
名山大川的诗书有三千卷,而我的小院子里却只有八百棵桑树。
谈论剑术的乡亲们多有指教,夜晚吟诗的鬼神也任凭我胡乱发言。
然而在穷困的愁苦中,无法与隐士交流,心中惭愧,徒有一身七尺之躯。
“桃源”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宁静和谐的理想乡。诗中提到的“名山书有三千卷”,则反映了作者对文化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傅燮雍,清代诗人,其诗歌多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常蕴含对诗歌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此诗作于春日,正值万物复苏之时,诗人借此表达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中流露出对自我处境的反思和对文化积累的自嘲,呈现出清代知识分子的复杂情感。
《春日感怀》是傅燮雍在春光明媚的时节所作,诗歌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理想的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桃源似的美好环境,作者在此享受着酒酣耳热的愉悦,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作者逐渐揭示出内心的矛盾与愁苦。尽管他对名山大川的文化积累感到自豪,却又因自家的桑树数量显得微不足道而感到羞愧,这种对比反映出作者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诗中提到的“谈诗夜鬼任胡卢”,表现了人在愁苦中对自由表达的渴望与无奈,虽有乡人指点,却仍难以摆脱穷愁的束缚,最后一句“惭愧徒生七尺躯”则是对自身存在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追问。这种情感的深邃与复杂,使得整首诗在轻松愉快之中透着一丝忧伤,富有哲理。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文化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思考。诗人通过春日的美景与内心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复杂的人生感悟。
诗中提到的“桃源”象征什么?
A. 理想生活
B. 贫穷生活
C. 战争与纷争
“耳热”指的是作者在饮酒后的什么状态?
A. 愤怒
B. 高兴
C. 悲伤
诗中的“穷愁”表明了什么情感?
A. 自信
B. 无奈与羞愧
C. 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