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5:3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5:37:08
稚子门前唱竹枝,
花下佳人送和词。
祇是闻声听不得,
依稀犹似怨将离。
小孩子在门前唱着竹枝调,
花下的美人儿送上和声的词句。
只是听到声音却无法听清,
模糊中似乎有些怨恨要分别。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竹枝词”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后人模仿而成的一种诗歌形式,常表现乡村生活和人们的情感。这首诗中体现了对离别情感的细腻描写。
作者介绍: 何吾驺,明代诗人,生活在明代中期,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著称。其诗风受民间音乐影响,常见乡村生活场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孩童与美人之间的互动,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离别的苦楚。
《竹枝词 其六》通过孩童的歌声和美人的和词,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面。诗的开头“稚子门前唱竹枝”,描绘了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生活,带出了一种童趣和纯真的气息。接着“花下佳人送和词”将场景转向更为温柔的情感,佳人对孩子歌声的回应,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
然而,诗的后两句“祇是闻声听不得,依稀犹似怨将离”则带来了一丝惆怅。虽然美好的声音充盈耳畔,但因距离或其他原因,无法真正听清,似乎暗示着一种无奈的隔阂。尤其是“依稀犹似怨将离”,将离别的情感渗透到整个诗中,使得原本欢快的氛围变得略显忧伤,反映了人们对于离别、失去的感慨。
整首诗在生动的生活场景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展示了人们在欢乐中也难免感受到的忧愁。何吾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对比,成功地传达了这一主题。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离别的无奈,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生活中的甜蜜与苦涩。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面,同时也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的“稚子”指的是?
诗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比,前者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细腻情感,后者则通过壮阔的景象表达豪情。两者在主题和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