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55: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55:57
孤山寺下水侵门,
每到先看醉墨痕。
楚相未亡谈笑是,
中郎不见典刑存。
杭有伶人善学吕,
举措酷似。别后,
常令作之为笑。
君先去踏尘埃陌,
我亦来寻桑枣村。
回首西湖真一梦,
灰心霜鬓更休论。
在孤山寺下,水流侵入门前,
每次到这里,总要先看那醉墨留下的痕迹。
楚国的相国尚未去世,谈笑仍在,
而中郎却不见了典刑的存在。
杭州有个伶人,擅长模仿吕洞宾,
他的举止和他非常相似。别后,
常常让我为他发笑。
你先去踏上尘土的陌路,
我也来寻找桑树和枣树的村庄。
回首西湖,真像一场梦,
心灰意冷,白发渐生,不再谈论这些。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文以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著称,善于用生活中的细节抒发哲理和情感。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期间,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往事的追忆。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与哲学思考。
《寄吕穆仲寺丞》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诗作,通过对孤山寺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友人的深切怀念。诗中提到的“醉墨痕”,暗示了诗人对往日欢乐时光的追忆,水侵门则象征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此外,诗中涉及的“楚相未亡”、“中郎不见”等表述,反映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及对生活状态的思考。杭州的伶人善学吕洞宾,表现了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暗示了诗人对生活乐趣的向往。
整首诗的基调虽然蕴含忧伤,但又透出一种对生活的淡然态度,正如最后一句“灰心霜鬓更休论”所表达的,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曾经美好时光的留恋。这样的情感交织,使得这首诗在平淡中见深刻,给人以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诗人不仅在抒发个人情感,也在反映人生的无常与哲理。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楚相”指的是谁?
“回首西湖真一梦”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