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3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36:06
和陶杂诗十一首
作者: 苏轼
真人有妙观,俗子多妄量。
区区劝粒食,此岂知子房。
我非徒跣相,终老怀未央。
兔死缚淮阴,狗功指平阳。
哀哉亦何羞,世路皆羊肠。
这首诗讲述了对于世俗观念的批评。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而普通人常常妄加评估。那些建议人们只吃一点米饭的人,根本不知道像子房(张良)那样的伟人是如何成就自己的。我并不是只会赤脚走路的人,心中始终怀有未曾实现的理想。兔子死后,淮阴(指韩信)被束缚,狗的功劳只是在平阳(指平阳公主)面前。哀伤啊,这又有什么可羞愧的呢,世上的道路都是曲折的。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细腻柔和的一面。他的作品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和陶杂诗十一首》是在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此时的他面临政治上的挫折与生活上的困顿,心中产生了对世俗的反思与批判,对那些盲目追求物质、缺乏深度思考的人的不满。
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诗中用“真人”与“俗子”的对立,强调了智慧与庸俗的明显区别。苏轼以“区区劝粒食”来讽刺那些只知眼前利益的人,实际上他们并不理解真正伟大的理想和目标。此外,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如张良和韩信,传达了即使是伟人也有遭遇不公的时刻,反映了苏轼对历史的深思与对人性的关注。最后一句“世路皆羊肠”则表达了对人生道路艰难曲折的感慨,带有一种无奈和悲哀的情绪。
真人有妙观,俗子多妄量。
区区劝粒食,此岂知子房。
我非徒跣相,终老怀未央。
兔死缚淮阴,狗功指平阳。
哀哉亦何羞,世路皆羊肠。
整首诗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哲思与坚韧。苏轼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与自我认知,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苏轼在诗中如何看待“真人”和“俗子”?
诗中提到的“子房”指的是谁?
“世路皆羊肠”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