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59: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59:32
战马春放归,农牛冬歇息。
何独徇名人,终身役心力。
来者殊未已,去者不知还。
我今悟已晚,六十方退闲。
犹胜不悟者,老死红尘间。
名无高与卑,未得多健羡。
事无小与大,已得多厌贱。
如此常自苦,反此或自安。
此理知甚易,此道行甚难。
勿信人虚语,君当事上看。
战马在春天放归,农牛在冬天歇息。
为何只有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终身都在耗费心力?
来的人似乎还未停止,离去的人却不知何时能归来。
我如今明白已晚,六十岁才开始退隐闲适。
比起那些到老都不明白的人,我的境遇已经算是好。
名声并没有高低之分,我也未曾得到多少羡慕。
事物也没有大小之分,我已经对许多事情感到厌倦。
这样常常自我折磨,反过来或许能够自得其乐。
这个道理知道很简单,但付诸实践却是非常困难。
不要相信他人的空洞言辞,你应该亲自去看待事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平易近人,富有社会关怀,常常反映民生疾苦。白居易的作品涵盖了政治、风俗、情感等多个领域,尤其以《琵琶行》、《长恨歌》等长篇叙事诗闻名。
《偶作二首》是白居易在晚年创作的诗作之一,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名利的看法。正值唐代社会变迁时期,白居易对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反思,表现了他对世俗的厌倦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比战争与农耕,展示了生活中不同的角色和状态。诗人开头以“战马春放归,农牛冬歇息”引入,既表现出对动植物的观察,也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接着,诗人以“何独徇名人,终身役心力”表达了对追逐名利者的批判,显示出他对名利的不屑与反感。诗中提到的“来者殊未已,去者不知还”,引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慨。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直面自己的内心,表达了“我今悟已晚,六十方退闲”的自省,感叹自己在追名逐利的路上所耗费的青春。与那些终老红尘却不知自悟的人相比,他已然觉悟,虽觉悟已晚,却依然珍惜这份清醒。
接下来的句子揭示了名和事的相对性,诗人坦言名声的高低与个人的价值并无绝对关系,生活中的事物也没有大小之分。最终,诗人总结道,自我折磨与自我安慰之间的选择是人生的常态,而理解这一点虽易,但要实践却是困难的。
整首诗通过质朴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展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名利的超然态度,给读者带来思考与启迪。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对名利的追求与放弃、以及内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比和自省,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与对内心安宁的向往,最终引导读者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
诗中提到“战马”和“农牛”分别象征什么?
A. 战争与安宁
B. 名与利
C. 春与冬
诗人认为追逐名利的人有什么特点?
A. 终身役心力
B. 享受生活
C. 无所事事
诗中“此理知甚易,此道行甚难”表明了什么?
A. 理解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B. 人生的简单
C. 诗人对人生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