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09: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09:15
《吊草堂禅师》
作者: 李洞 〔唐代〕
杖屦疑师在,房关四壁蛩。
贮瓶经腊水,响塔隔山钟。
乳鸽沿苔井,斋猿散雪峰。
如何不见性,倚遍寺前松。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寺院,诗人用杖和鞋子来表示他对禅师的怀念,四周静谧,只有墙壁上蟋蟀的鸣叫。寺内贮藏的瓶子里装着腊水,山中传来的钟声使人感到遥远。乳鸽在苔藓覆盖的井边徘徊,斋猿则在雪峰间游荡。可是,为什么我无法领悟到真理呢?我只能倚靠在寺前的松树上。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禅院的环境,表现了禅宗的思想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尤其在禅宗诗歌方面有独到见解。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禅宗盛行之际。诗人通过对寺院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禅理的思考与体悟。
《吊草堂禅师》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诗中描绘的寺院环境,给人一种宁静、孤独的感觉。开篇的“杖屦疑师在”,以杖和鞋作为引子,表明诗人对禅师的思念和对过去的追忆。接下来的描写中,四壁的蟋蟀鸣叫似在诉说着时光的流逝。贮瓶的腊水、响塔的钟声,营造出一种超然的氛围,使人感受到禅宗所追求的内心宁静。
“乳鸽沿苔井,斋猿散雪峰”,这两句描绘了自然中的生灵,暗示着生命的清新与简单,而在这宁静中,诗人却感到一种无奈的困惑:“如何不见性,倚遍寺前松。”这一句点明了诗的主题,诗人虽然身处于如此清静的环境中,但却无法领悟到禅的真谛,暗示着对内心自我探索的渴望和无奈。
整首诗在意境上给人以深思,既体现了对禅宗的思考,也表现了人对真理的追寻,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的深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内心真理的追寻与渴望,尽管身处宁静的环境,却无法感受到真正的禅意。诗人通过对自然和环境的描绘,反映出对自我的探索和内心的挣扎。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杖屦”指的是什么?
A. 鞋子和拐杖
B. 书籍和笔
C. 竹笛和琴
答案: A
“如何不见性”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真理的追寻
C. 对朋友的怀念
答案: B
下列哪一句描绘了寺院的宁静?
A. “乳鸽沿苔井”
B. “响塔隔山钟”
C. “房关四壁蛩”
答案: C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