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2:3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33:53
采桑子(清明)
作者:曾觌 〔宋代〕
清明池馆晴还雨,
绿涨溶溶。
花里游蜂。
宿粉栖香锦绣中。
玉箫声断人何处,
依旧春风。
万点愁红。
乱逐烟波总向东。
这首词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清明时节,池塘和馆舍在晴雨交替中显得分外清新,绿色的水波荡漾,仿佛在溶化一般。花丛中,蜜蜂在飞舞,停在花瓣上,吸取香甜的花蜜。突然,玉箫的声音中断了,令人不知所踪,春风依旧轻拂,但心头却充满了忧愁。无数的愁绪如红色的花瓣,随风飘荡,最终随烟波向东流去。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词没有直接涉及特定典故,但“玉箫”可引申为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象征着清雅与孤寂。
作者介绍: 曾觌,字子瞻,号云阳,宋代词人,以其清丽婉约的词风著称。生活在南宋时期,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富有抒情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清明节前后,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诗人借此节气表达对生机与美好时光的珍惜,同时也透出对人生短暂、情感惆怅的感慨。
曾觌的《采桑子(清明)》通过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色,传达了深刻的情感。这首词开篇以“清明池馆晴还雨”引入,描绘出清明节的变化天气,随之而来的是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反映了自然的美妙。接着“花里游蜂”描绘了蜜蜂在花间飞舞的生动场景,使人感受到春日的宁静与和谐。
在词的中间部分,诗人用“玉箫声断人何处”表达了对远方人的思念与孤独,音律的中断象征着生活的无常,使人对未来的迷茫感到愁苦。最后一句“乱逐烟波总向东”则以“烟波”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与无常,愁绪如花瓣随风而去,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忆与对未来的忧虑。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人生感悟的深刻,表达了在美景之下隐含的忧伤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春天的美景与内心的愁绪形成对比,展现出在美好生活之下人们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揭示了生活的复杂性与人生的短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清明池馆晴还雨”中的“清明”指的是哪一个节气?
A. 春分
B. 清明
C. 立夏
D. 秋分
词中“玉箫声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愤怒
D. 兴奋
“万点愁红”中的“愁红”意味着什么?
A. 快乐
B. 忧愁
C. 期待
D. 平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曾觌的《采桑子(清明)》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过往的追忆,但前者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交融,后者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