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 其二十三》

时间: 2025-05-02 12:09:38

诗句

疏竹萧萧正雨声,眼中日影又还晴。

钩窗燕坐夏将半,荷叶已香湖水清。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09:38

原文展示:

疏竹萧萧正雨声,眼中日影又还晴。钩窗燕坐夏将半,荷叶已香湖水清。

白话文翻译:

稀疏的竹林中,雨声沙沙作响,眼前刚刚还是雨后的日影,转眼间天空又放晴了。坐在窗边,夏天已经过去了一半,湖水清澈,荷叶已经散发着香气。

注释:

  • 疏竹:稀疏的竹林。
  • 萧萧:形容雨声。
  • 日影:太阳的影子。
  • 钩窗:弯曲的窗。
  • 燕坐:安坐,闲坐。
  • 夏将半:夏天已经过去了一半。
  • 荷叶已香:荷叶已经开始散发香气,暗示夏天已经到了荷花盛开的季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多表现理学思想,风格清新自然,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自然景物的和谐统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在城南书院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夏日时光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雨后的景象,通过“疏竹萧萧正雨声”和“眼中日影又还晴”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幻莫测。诗中的“钩窗燕坐夏将半”一句,不仅描绘了诗人的闲适状态,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最后,“荷叶已香湖水清”则进一步以荷花的香气和湖水的清澈,来象征夏日的宁静与美好。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夏日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疏竹萧萧正雨声”:描绘了雨后的竹林,雨声沙沙,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 “眼中日影又还晴”:通过日影的变化,表现了天气的迅速转变,从雨到晴,自然界的变幻无常。
  • “钩窗燕坐夏将半”:诗人在窗边安坐,享受着夏日的宁静,同时也暗示了夏天已经过去了一半。
  • “荷叶已香湖水清”:以荷花的香气和湖水的清澈,来象征夏日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雨声和日影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幻莫测。
  • 象征:荷叶的香气和湖水的清澈象征着夏日的宁静与美好。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夏日雨后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疏竹:象征着清新宁静的自然环境。
  • 雨声:象征着自然界的变幻无常。
  • 日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荷叶:象征着夏日的宁静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疏竹萧萧正雨声”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春天的竹林 B. 夏天的竹林 C. 秋天的竹林 D. 冬天的竹林

  2. 诗中“眼中日影又还晴”表现了什么? A. 天气的迅速转变 B. 时间的流逝 C. 自然的宁静 D. 自然的美丽

  3. 诗中“荷叶已香湖水清”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夏天的宁静 C. 秋天的丰收 D. 冬天的寒冷

答案: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张栻的《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与朱熹的《观书有感》: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收录了宋代众多诗人的作品,包括张栻的诗作。
  • 《张栻诗集》:专门收录了张栻的诗作,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僧归天宁万年禅院 送僧归护国寺 送僧归护国寺 送客不及 送高学士知越 送梵才大师归天台 送禅照大师归越 宋玉 霜月 枢密王左丞宅新菊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蕊的词语有哪些 连发 包字头的字 被发阳狂 包含输的词语有哪些 火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歺字旁的字 齊字旁的字 噤若寒蝉 性三品说 欣德 破废 不可轻视 谋如涌泉 竹字头的字 不赏之功 鼻字旁的字 狼子野心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