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11:13
原文展示:
二月二十五日登裴台坐上口占
张栻 〔宋代〕
朝来风雨好,抱病亦登临。
故国江山在,荒城花柳深。
忧时空百虑,望远只微吟。
春事如樱笋,幽盟可重寻。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风雨格外宜人,尽管抱病也前来登临。
故国的江山依旧在,荒废的城池花柳茂盛。
忧虑时心中百感交集,远望时只能轻声吟唱。
春光如同樱笋般短暂,幽静的盟约可以重新寻找。
注释:
- 朝来:清晨。
- 抱病:带着病体。
- 登临:登高望远。
- 故国:指作者的故乡或曾经的国家。
- 荒城:废弃的城池。
- 忧时:忧虑时局。
- 百虑:百般思虑。
- 望远:远望。
- 微吟:轻声吟唱。
- 春事:春天的景象。
- 樱笋:樱花和竹笋,比喻春天的短暂和美好。
- 幽盟:隐秘的盟约或约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时局的忧虑,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在二月二十五日登裴台时所作,当时他可能身体不适,但仍被清晨的风雨所吸引,登高望远,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晨的风雨和登高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情和对时局的忧虑。诗中“故国江山在,荒城花柳深”一句,既展现了故国的壮丽,又暗示了荒废的悲哀。后两句“忧时空百虑,望远只微吟”则直接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张栻诗歌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朝来风雨好,抱病亦登临”:清晨的风雨给人以清新之感,作者尽管身体不适,也忍不住登高望远。
- “故国江山在,荒城花柳深”:故国的江山依旧壮丽,但荒废的城池中花柳茂盛,暗含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荒废的哀叹。
- “忧时空百虑,望远只微吟”:在忧虑时局时,心中百感交集,远望时只能轻声吟唱,表达了对时局的深切忧虑。
- “春事如樱笋,幽盟可重寻”:春天的景象如同樱花和竹笋般短暂而美好,隐秘的盟约或约定可以重新寻找,暗示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春事如樱笋”,将春天的短暂和美好比喻为樱花和竹笋。
- 对仗:“故国江山在,荒城花柳深”,通过对比故国的壮丽和荒城的荒废,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待。通过描绘清晨的风雨和登高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雨:象征着清新和变化。
- 故国江山:象征着故国的壮丽和作者的思念。
- 荒城花柳:象征着荒废和悲哀。
- 春事如樱笋:象征着春天的短暂和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朝来风雨好”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忧虑
B. 清新
C. 悲哀
D. 期待
- “故国江山在,荒城花柳深”一句中,“荒城花柳深”暗示了什么?
A. 故国的繁荣
B. 荒废的悲哀
C. 春天的美好
D. 作者的思念
- 诗中“忧时空百虑,望远只微吟”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什么态度?
A. 乐观
B. 忧虑
C. 无奈
D. 期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春日》:同样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吕祖谦的《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对比:
- 张栻的《二月二十五日登裴台坐上口占》与朱熹的《春日》: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但张栻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栻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