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19: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19:00
碧山吟社遗址
作者: 胡时忠 〔明代〕
百年残碣翠堪扪,
吟骨虽寒品地尊。
盛世遗民皆自得,
空山流水不曾浑。
楚亡岂识春申涧,
晋末还余谢傅墩。
沧海桑田谁后死,
有人涕泪赋招魂。
这首诗描绘了碧山吟社的遗址,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逝去岁月的怀念。诗中提到,尽管百年过去,遗址上仍然可以触摸到那片绿意,吟咏之声虽已冷却,但品味依然高尚。盛世的遗民自得其乐,空山流水间的景色依旧清澈。楚国沦亡时,谁曾知晓春申涧的美丽?晋朝末年,谢傅的故墩又有多少留存?沧海桑田,谁又能逃避死亡的命运?此时,有人含泪赋诗,表达对已逝灵魂的追思。
作者介绍
胡时忠,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但其作品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文化的热爱。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常常结合个人情感与社会历史。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碧山吟社遗址,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与历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过去辉煌的怀念。随着时光流逝,历史的遗迹如同残石一般,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
《碧山吟社遗址》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哲理性的诗歌。诗人通过对遗址的描写,引发对往昔岁月的深思。开篇以“百年残碣翠堪扪”勾勒出遗址的自然景观,绿意盎然的残碑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接着,诗人用“吟骨虽寒品地尊”表达了对过去文化人的敬仰之情,尽管岁月流逝,吟咏的精神却依然高尚。
在描绘社会现实时,诗人用“盛世遗民皆自得”揭示了历史的延续与变迁,生存于盛世中的人们,依然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宁静。之后,诗人提出“楚亡岂识春申涧,晋末还余谢傅墩”,展现历史的无情与遗忘,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只有遗址安静地见证了一切。
最后,诗人用“沧海桑田谁后死,有人涕泪赋招魂”总结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对逝去灵魂的追忆。整首诗在形式上严谨,意境深远,流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遗址的描写,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人对逝去岁月的追思,传达出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渴望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盛世遗民”是指什么?
A. 在盛世中生活的人
B. 在战乱中生存的人
C. 古代的诗人
D. 自然的景物
“沧海桑田”的意思是什么?
A. 环境的变化
B. 人生的无常
C. 历史的轮回
D. 自然的力量
诗中“楚亡岂识春申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B. 对往昔繁华的感伤
C. 对历史的无奈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通过以上内容的梳理和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碧山吟社遗址》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