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①》

时间: 2025-05-04 01:13:54

诗句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

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

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

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

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13:54

原文展示: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作者:孟浩然

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
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
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
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
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

白话文翻译:

翠微山在终南山中,雨后光景最为宜人。
闭门修行已久,手杖撑着我登高远眺。
于是造访隐者的房舍,才明白静居者的妙处。
儒道虽有不同,云林间却有相同的调子。
两心相知,欢喜得多,毕景与我共谈欢笑。
夜幕降临,我在高窗下入睡,时常看见远山的炊烟。
怀念赤城的标志,更想起临海的险峭。
风声与泉声清脆悦耳,何必去苏门山啸叫。

注释:

  • 翠微:指青翠的山峰。
  • 终南:终南山,位于陕西,是道教名山。
  • 返照:指雨后阳光明媚的景象。
  • 闭关:隐居、修行。
  • 杖策:手杖和行走的工具。
  • 幽人:隐士,指远离尘世的人。
  • 儒道:儒家与道家的思想。
  • 云林:指山林景象,象征清净与自然。
  • 毕景:可能指诗人自己或知己。
  • :夜晚。
  • 赤城标:赤城山,象征高耸的山。
  • 临海峤:指临海的险峭山峰。
  • 苏门:指苏门山,古代文人常在此吟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晚唐诗坛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以自然景观和隐逸生活为题材,语言清新,意境深远,体现了道教的哲学思想。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孟浩然隐居于终南山时期,反映了他追求清静和自然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于道家思想的认同。

诗歌鉴赏:

孟浩然的《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是一首描绘山水自然和隐士生活的诗,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清静生活的珍视和对友谊的向往。诗中开头提到“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理想的隐居之地。

接下来的“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展现了诗人长时间的隐居生活,只有在偶尔的登高远眺中,才能感受到外界的变化,这种孤独的生活状态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彰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得。

在“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中,诗人与隐者的相遇,进一步展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认同和欣赏。在此,儒道虽有差异,但山林中的交流让他们的心灵相通,体现了“云林颇同调”的思想。

最后几句以“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作结,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声响的向往和对繁华世俗的超然态度,隐士生活的哲学在此得以升华。整首诗以清新脱俗的语言,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孟浩然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翠微终南里:描述终南山的青翠景色。
  • 雨后宜返照:雨后阳光明媚,景色宜人。
  • 闭关久沈冥:长久隐居,生活清静而昏暗。
  • 杖策一登眺:手杖撑着,登高远望。
  • 遂造幽人室:造访隐者的房舍。
  • 始知静者妙:感受到隐者生活的美妙。
  • 儒道虽异门:儒家与道家虽有差异。
  • 云林颇同调:但山林中的生活有共鸣。
  • 两心相喜得:彼此心灵相通,欢喜相得。
  • 毕景共谈笑:与友人畅谈,欢笑相伴。
  • 暝还高窗眠:夜晚在高窗下入眠。
  • 时见远山烧:偶尔看到远山的炊烟。
  • 缅怀赤城标:怀念赤城山的标志性高峰。
  • 更忆临海峤:更想起临海的险峭。
  • 风泉有清音:风声和泉声清脆悦耳。
  • 何必苏门啸:不需要去苏门山高声呼喊。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展现语言的节奏感。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隐者生活的美好。
  • 象征:山水象征诗人心灵的归宿和宁静。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谊的珍视,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微:象征着清新、高远的理想生活。
  • 雨后:象征新生与希望,暗示生活的变化。
  • 幽人:隐士,象征追求清净生活的人。
  • 云林:象征自然与心灵的共鸣。
  • 远山:象征着思念与归属感。
  • 风泉:代表自然的声音,象征宁静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翠微终南里”的意思是:

    • A. 终南山的美丽景色
    • B. 终南山的隐士
    • C. 终南山的历史
  2. “闭关久沈冥”所表达的情感是:

    • A. 对世俗的厌倦
    • B.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C. 对人际关系的渴望
  3. 诗中提到的“儒道虽异门”是强调:

    • A. 儒道之间的矛盾
    • B. 儒道之间的共同点
    • C. 儒道之间的竞争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孟浩然与王维的隐逸诗作都有对自然的向往,但孟浩然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在诗中融入了更多的哲学思考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孟浩然诗歌研究》
  • 《唐代诗人风格与成就》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古函关 五贶诗。五泻舟 鲁望读襄阳耆旧传见赠五百言过褒庸材靡有称是…次韵 寄同年韦校书 题支山南峰僧 润卿鲁望寒夜见访,各惜其志,遂成一绝 吴中言情寄鲁望 夜会问答十 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叉鱼 太湖诗 其十四 上真观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心如刀割 靺鞨 大事不糊涂 农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彐字旁的字 霞开 齿字旁的字 竖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远胄 窦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辛字旁的字 求和 阿香车 黑字旁的字 浓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断金零粉 有奶便是娘 大时不齐 爪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