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1: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01:22
双忠庙
作者: 吴景熙 〔明代〕
中唐天宝末,万里胡尘昏。
两京既不守,百僚争窜奔。
桓桓张许公,秉义江淮间。
睢阳抗要冲,百战阅险艰。
慷慨忠义士,焦劳摧肺肝。
孤城忽食尽,饥肠为辛酸。
终焉费力敌,西拜泪潺湲。
平生誓许国,视死非所难。
忠魂上诉帝,悲号达天关。
雄名垂竹帛,闻风心胆寒。
灵祠依山麓,千载瞻遗颜。
我来重致辞,肃恭荐蘋蘩。
临风发浩歌,击节空长叹。
在中唐天宝末年,战乱使得万里尘埃弥漫。
长安和洛阳都无法守住,官员们纷纷逃散。
张许公英勇,秉持忠义在江淮之间。
睢阳是防守的要地,经过百战,经历艰险。
忠义的士人慷慨激昂,辛劳得几乎摧毁了肺肝。
孤城中粮食忽然吃尽,饥饿使肠胃如同辛酸。
最后拼命抵抗敌人,向西拜倒,眼泪潺潺流下。
我生平誓言报国,视死如归毫不畏惧。
忠魂向天帝诉说,悲号声传达至天关。
他的雄名流传于竹帛,听闻此名心胆俱寒。
灵祠矗立在山麓,千载之后依然令人瞻仰。
我来重申这段辞,恭敬地献上香草。
临风高歌,击节长叹,感慨万千。
吴景熙,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主要以其诗歌作品而著称,风格上多表现忠义情怀与历史感。
《双忠庙》创作于明代,反映了中唐时期动荡的社会背景以及忠臣们的英勇事迹。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忠义精神的崇敬与怀念。
《双忠庙》是一首充满忠义情怀的古诗,诗中展现了中唐末年的历史背景,描绘了在战乱中忠臣们的英勇与悲壮。这首诗的情感深沉,表现出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切怀念和对忠义精神的赞颂。
诗的开篇通过“中唐天宝末,万里胡尘昏”两句,勾勒出一幅战争混乱、愁云惨淡的画面。紧接着提到的“张许公”则是忠义的象征,体现了在国家危难之际,仍然坚守信念的忠臣形象。诗中“孤城忽食尽,饥肠为辛酸”展现出战乱带来的生存困境,情感上更加触动人心。
在最后几句中,诗人通过“忠魂上诉帝,悲号达天关”表达了对忠臣死后仍然为国的悲壮情感,以及对忠义精神的永恒追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激昂的情感,传递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对忠义精神的崇高敬意。
中唐天宝末,万里胡尘昏。
诗人开篇交代历史背景,描绘战乱的惨状。
两京既不守,百僚争窜奔。
表现国家的动荡,官员们纷纷逃避,反映出社会的混乱。
桓桓张许公,秉义江淮间。
提到张许公,象征忠义,突出忠臣的品德。
睢阳抗要冲,百战阅险艰。
描绘战斗的艰辛,以及忠臣在关键时刻的坚守。
慷慨忠义士,焦劳摧肺肝。
表现忠义士的辛苦和无私奉献。
孤城忽食尽,饥肠为辛酸。
描述战乱带来的生存困境,情感上更加触动人心。
终焉费力敌,西拜泪潺湲。
最后拼命抵抗敌人,表现忠臣无畏的精神。
平生誓许国,视死非所难。
慷慨激昂,表明忠臣不怕死亡的决心。
忠魂上诉帝,悲号达天关。
忠魂向天帝诉说,表达对忠义的怀念。
雄名垂竹帛,闻风心胆寒。
忠臣的名声流传,令人敬畏。
灵祠依山麓,千载瞻遗颜。
描述忠臣的灵祠,千载之后仍然被人们瞻仰。
我来重致辞,肃恭荐蘋蘩。
表达诗人的敬意,献上祭品。
临风发浩歌,击节空长叹。
最后通过歌唱和叹息,表达对忠义的感慨。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忠义精神,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对忠臣的深切怀念,激发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诗中提到的“张许公”象征什么?
“孤城忽食尽,饥肠为辛酸”中“饥肠”表达的是何种情感?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