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8:1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16:25
鹿头何亭亭,是日慰饥渴。
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
游子出京华,剑门不可越。
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
殊方昔三分,霸气曾间发。
天下今一家,云端失双阙。
悠然想扬马,继起名硉兀。
有文令人伤,何处埋尔骨。
纡馀脂膏地,惨澹豪侠窟。
仗钺非老臣,宣风岂专达。
冀公柱石姿,论道邦国活。
斯人亦何幸,公镇逾岁月。
鹿头山多么的高大挺拔,今天在这里可以解渴慰饥。
连绵的山脉在西南方向断绝,俯瞰之际,千里开阔。
游子走出京城,剑门山却无法越过。
如今艰险已尽,方才欢喜原野宽广。
昔日三国分立,霸主气概曾经显现。
如今天下已为一家,云端之上失去了双阙。
悠然自得地想骑马,继续前行到名山硉兀。
有文才令人伤感,何处埋藏你的骸骨?
肥沃的土地上,豪杰的窟窿显得惨淡。
仗剑的不是老臣,宣扬风采岂能专属达?
冀公那样的柱石之姿,论道才能让国家复兴。
这样的人生也是何等幸运,公子们镇守已逾岁月。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鹿头山》作于杜甫流亡生涯中,他在征讨安史之乱时,经历了战乱带来的苦难与动荡。此诗表达了他对国家统一、人民安宁的期盼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鹿头山》展现了杜甫对祖国河山的眷恋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鹿头山的壮丽,表现出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欣赏。接着,诗中提到游子出京华,暗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剑门的不可越也象征着他面临的种种困难与阻碍。
随着诗的推进,杜甫开始回顾历史,提及三国分立的局面以及霸权的形成,展现出他对历史的深邃反思。最后,他以对现状的感慨收尾,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豪杰的追忆,表现出一种无奈与不甘。他的诗不仅仅是对山水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命运与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美的描写,又有对国家、历史的深刻理解,极具艺术魅力。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统一与人民安宁的向往,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杜甫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展现出一种无奈与不甘,深刻反映了他对社会的关切与理想的追求。
鹿头山的形态如何?
游子出京华象征什么?
“天下今一家”表达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