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奉和圣製上元》

时间: 2025-04-27 18:03:27

诗句

协风阳律应,满砌荚蓂新。

绛阙罗千卫,华灯曜百轮。

悠悠未央夜,粲粲彼都人。

万宇今无外,登台共乐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03:27

原文展示:

奉和圣製上元
晏殊 〔宋代〕

协风阳律应,满砌荚蓂新。
绛阙罗千卫,华灯曜百轮。
悠悠未央夜,粲粲彼都人。
万宇今无外,登台共乐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春风和煦,乐曲动听,满地新开的花蕾装点着大地。红色的宫阙上,层层罗帷似乎有千名侍卫守卫。华美的灯光照耀着夜空,像百轮明月一样闪烁。夜晚悠长而宁静,繁华的都市中人们欢声笑语。今夜万物共存,大家在高台上共庆春天的到来。

注释:

  • 协风阳律应: 指春风和乐的气氛相应和谐。
  • 荚蓂: 一种植物,象征新春的生机。
  • 绛阙: 指红色的宫阙,代表皇宫。
  • 华灯: 指华丽的灯火,象征节日的欢乐。
  • 曜百轮: 像百轮明亮的灯光,形容璀璨的夜景。
  • 悠悠未央夜: 描绘夜晚的悠长,未央是指无尽的意思。
  • 粲粲: 形容光彩照人,形态美好。
  • 万宇今无外: 指今夜的欢乐氛围遍及四方,无一例外。
  • 登台共乐春: 表达大家在高台上共同庆祝春天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殊(991年-1055年),字叔原,号湘东,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他的词风婉约清丽,擅长描绘自然与人情。晏殊在仕途上曾任多种职务,包括参知政事,对宋代的政治与文化都有一定影响。

创作背景:
《奉和圣製上元》创作于元宵节,旨在赞美节日的热闹与欢庆,同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和新春的开始,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意在展现节日的喜庆氛围。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元宵节的繁华景象。首句“协风阳律应”开篇即引入春天的气息,春风与乐曲的和谐搭配,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节日氛围。接着“满砌荚蓂新”则用生动的自然意象,展现新春的生机盎然,暗示着希望与重生。

“绛阙罗千卫,华灯曜百轮”将宫廷的华丽与灯火辉煌的景象结合起来,给人一种豪华的视觉体验,仿佛置身于盛大的庆典中。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节日的气氛,也体现了社会的繁荣与安定。

“悠悠未央夜,粲粲彼都人”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都市人们的欢笑,展现了人们在夜色中欢聚的情景,给人以温暖与亲切感。最后一句“万宇今无外,登台共乐春”则将场景推向高潮,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强调了团圆与欢庆的主题,令人感受到强烈的节日气息和欢愉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协风阳律应:春风和乐音相应和谐,营造出美好的氛围。
  2. 满砌荚蓂新:新开的花蕾使得大地焕发生机。
  3. 绛阙罗千卫:华丽的宫阙上似乎有无数侍卫守卫,显示出皇家的威严。
  4. 华灯曜百轮:璀璨的灯光照耀如同百轮明月,增添了节日的喜庆。
  5. 悠悠未央夜:夜晚漫长而宁静,给人一种无尽的美好。
  6. 粲粲彼都人:城市中的人们笑语欢声,展现出喜庆的氛围。
  7. 万宇今无外:今夜的欢乐气氛遍及四方,无处不在。
  8. 登台共乐春:大家在高台上共同庆祝春天的到来,体现了团圆和热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灯光比作明月,形象生动。
  • 对仗:如“绛阙罗千卫,华灯曜百轮”,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多次使用“春”、“乐”等词,强调节日的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元宵节的欢庆活动展开,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体现了人们在节日中团圆与共乐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 象征温暖与希望。
  • 荚蓂: 代表春天的生机。
  • 绛阙: 体现皇权与威严。
  • 华灯: 代表节日的欢庆与热闹。
  • 夜空: 象征宁静与美好。
  • 乐春: 体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团圆的幸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春天的向往
    B. 对节日的庆祝
    C. 自然的描写
    D. 人生的哲理

  2. “绛阙罗千卫”中的“绛阙”指什么?
    A. 红色的灯笼
    B. 红色的宫阙
    C. 红色的衣服
    D. 红色的花朵

  3. 诗中描绘的场景主要是在什么节日?
    A. 中秋节
    B. 元宵节
    C. 春节
    D. 端午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 《元宵》——张可久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描绘了春天夜晚的花灯景象,主题与晏殊的《奉和圣製上元》相似,都是对春天和节日的热烈庆祝,但辛弃疾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情感与壮志,而晏殊则更侧重于节日的欢庆气氛。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元宵节的起源与习俗》
  • 《晏殊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水仙庙鼓吹曲四首 重经洞霄 吊友人朱子大 寄茅山道友三绝 寄韩涧泉 既离洞霄遇雨却寄道友 即事二首 回次秣陵 黄龙洞 桓野王画像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丁公凿井 神气活现 耳字旁的字 匕字旁的字 厄字旁的字 背胸 火灭烟消 清音 杜隙防微 车字旁的字 光恶不善 当众 腥德 帮口 行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