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4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43:53
《踏莎行》
晏殊 〔宋代〕
绿树归莺,雕梁别燕。
春光一去如流电。
当歌对酒莫沉吟,
人生有限情无限。
弱袂萦春,修蛾写怨。
秦筝宝柱频移雁。
尊中绿醑意中人,
花朝月夜长相见。
绿树上归来的黄莺,雕花的梁上离去的燕子。
春光一去就如同电光石火般迅速。
在酒杯前高歌畅饮,不要沉吟迟疑,
因为人生有限而情感却是无限的。
轻柔的衣袖在春风中飘荡,
修长的蛾子在空中写下怨愁。
秦筝声中宝柱频频移来大雁。
酒杯中清醇的酒、意中人,
在花朝月夜的时光里长久相见。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晏殊(991年-1055年),字仲明,号蕴山,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他的词风婉约,擅长描绘细腻的情感。作为当时的文学领军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常流传于后世,深受喜爱。
创作背景: 《踏莎行》诞生于宋代,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士人们普遍追求生活的雅致与情感的细腻。晏殊的这首词,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时光的感慨,以及在有限人生中对情感的珍惜。
《踏莎行》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人生的感慨。诗中开篇以“绿树归莺,雕梁别燕”勾勒出春光明媚的画面,黄莺和燕子的归来与离去象征着生命的流转。接着“春光一去如流电”,以生动的比喻表现时光的匆匆,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诗人进一步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有限与情感的无限,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中使用了“弱袂萦春,修蛾写怨”这样的意象,展现出一位女子在春风中轻舞的柔美,也蕴含着一丝淡淡的怨愁,增强了词的情感深度。最后的“尊中绿醑意中人,花朝月夜长相见”,则传达出对美酒和爱人的向往,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期待。
整首词通过鲜明的意象和流畅的语言,展现了晏殊对春天、人生和情感的独特理解,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美的享受。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情感的无限向往,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归莺”指的是什么动物?
“春光一去如流电”中的“流电”比喻什么?
诗人在词中提到的“尊中绿醑”指的是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踏莎行》的美妙与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