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5:26: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5:26:49
高台瞰层碧,岫幌森筠幢。
恍如青原人,觌面呼老庞。
胡为未免俗,儒冠学为邦。
曾无白雨手,但补百碎腔。
平生爱山癖,至老成膏肓。
穷探偶会意,夜半力欲扛。
一存短豆恋,心境不得双。
坐旷燕剿幕,鉴胜猿窥窗。
故山如故人,示见心已降。
脂车蜡两屐,烟云恣冲撞。
竹根扫三径,荷插悬酒缸。
外物可必,斯言有如江。
在高台上俯瞰层层碧绿的山峦,山间帐幕如竹林般郁郁葱葱。
恍若我就是青原的那人,面对面呼唤老朋友庞某。
为何我总是未能摆脱世俗呢?儒生的头巾和学问是为了国家。
我曾没有白雨的手,只是修补那百般破碎的乐声。
我平生就有爱山的癖好,直到老了也成了病态。
穷尽探寻偶然的会意,夜半时分想要扛起重物。
对短豆的眷恋,心境却无法双全。
坐在空旷处,燕子掠过帷幕,看到胜景,猿猴窥视窗外。
故乡就像老朋友,展现出我内心的平静。
脂车和蜡屐,烟云随意相撞。
竹根扫过三条小径,荷花插在悬挂的酒缸里。
外在的事物虽可必然,但这句话犹如江水般流淌。
李弥逊,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李弥逊晚年,正值他对故乡和自然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知识的追求。
《青原台与兄弟同赋》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文化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友谊的珍视。诗中高台俯瞰的画面,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开篇的“高台瞰层碧,岫幌森筠幢”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处,俯瞰青翠山峦的壮丽景象,给人一种开阔和宁静的感觉。
诗中通过与友人的呼唤,表达了对旧时友情的怀念。接下来提到的儒冠和学问,显示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认同,却又对世俗的束缚感到无奈。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逐渐流露出对人生的反思,如“平生爱山癖,至老成膏肓”,不禁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可奈何的孤独感。
夜半时分的“力欲扛”,似乎在暗示诗人对生活的执着与不放弃的精神,而“坐旷燕剿幕,鉴胜猿窥窗”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思考。最后,故乡的描绘以及“外物可必,斯言有如江”的哲思,传达出一种对生活本质的理解与豁达。
整首诗在抒情与叙事之间自由转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友谊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人生态度的宽广与深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友情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人生态度,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的无奈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中“高台瞰层碧”主要描绘了什么?
“胡为未免俗”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故山如故人”意在表达什么?
李白的《庐山谣》与李弥逊的《青原台与兄弟同赋》均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李白更多体现了豪放与奔放的情感,而李弥逊则更倾向于内省与细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