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宿四明山》

时间: 2025-05-04 12:26:47

诗句

黎洲老人命余宿,杳然高顶浮云平。

下视不知几千仞,欲晓不晓天鸡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2:26:47

原文展示:

宿四明山
施肩吾

黎洲老人命余宿,
杳然高顶浮云平。
下视不知几千仞,
欲晓不晓天鸡声。

白话文翻译:

黎洲的老人让我宿在这里,
山顶高耸,浮云如平地。
俯瞰下方不知有多少丈,
想要天亮却没听到鸡鸣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黎洲:指一个地名,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的名称。
  • :这里作“吩咐、指派”的意思。
  • 杳然:形容深远、遥远的样子。
  • 高顶:高处的山顶。
  • 浮云:悬浮在空中的云,常用来形容心境飘渺。
  • 千仞:形容极高的山,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约合今尺的三分之一。
  • 欲晓:想要天亮。
  • 不晓:不知道、没听到的意思。
  • 天鸡声:指公鸡的鸣叫声,寓意天亮的标志。

典故解析:

  •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天鸡声”作为传统文化中常用的意象,代表着拂晓的到来,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肩吾,唐代诗人,字子进,号肩吾,晚号天涯。其人以诗名世,风格清新,常描写山水风光,性情洒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施肩吾游历四明山期间,反映了他在山中宿夜的心情与环境。四明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清幽的环境而著称,诗人在此感受到的孤寂与自然的壮丽形成鲜明对比。

诗歌鉴赏:

《宿四明山》体现了施肩吾的诗风,山水诗的特点鲜明,诗中描绘了高山的壮丽与夜晚的幽静。开篇的“黎洲老人命余宿”引入了一个人物,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似乎在孤寂的山中还有人情味的存在。而“杳然高顶浮云平”则是对山顶景象的描绘,浮云似乎在平地上飘荡,表现出一种高远的意境。接下来的“下视不知几千仞”,更是通过俯瞰的视角突显了山的高大和作者的渺小,使人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最后一句“欲晓不晓天鸡声”则通过“天鸡声”这一意象,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似乎在等待黎明的到来,却又因为环境的寂静而感到迷茫。这种对时间和自然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独,营造出一种淡淡的伤感与哲学的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黎洲老人命余宿:引入一个老者角色,展示人与自然间的联系,暗示诗人受到的欢迎与照顾。
  2. 杳然高顶浮云平:描绘山顶的景象,云雾缭绕,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
  3. 下视不知几千仞:从高处俯瞰,无法判断山的高度,体现人对自然的渺小感。
  4. 欲晓不晓天鸡声:渴望天亮,却没有听到黎明的信号,暗示着诗人内心的焦急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浮云比作平地,强化了山顶的高度。
  • 对仗:上下句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对生命、时间的思考,以及在自然面前人的渺小与无助,表现了一种孤独而又哲理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顶:象征着追求与理想的高度。
  • 浮云:象征着变幻无常,人生的无常。
  • 鸡声:象征希望与新生,联系着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施肩吾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D. 清代

  2. “欲晓不晓天鸡声”中的“天鸡声”指的是什么? A. 鸡叫声
    B. 天空的声音
    C. 动物的叫声
    D. 自然的声音

答案:

  1. B. 唐代
  2. A. 鸡叫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施肩吾的《宿四明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绘山水,但施肩吾更注重对孤独感的表现,而王维则通过秋夜的宁静展示内心的平和。两首诗虽同为山水题材,但情感与意境各异,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山水诗的艺术》

相关查询

送客归岳州 信陵君饮酒近妇人 有友人怜予乏劝为黄山白岳之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午日处州禁竞渡 赠张云容舞 送弟 谪连州书春牛榜子 喜杨舍人入翰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大头小尾 京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采字旁的字 脱盲 回头人 事关重大 无言可答 手字旁的字 颓纵 口似悬河 物理化学 二字旁的字 火尽灰冷 鼎字旁的字 立方主义 靑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